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迈向新阶段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9-5-5  已被阅读:11004次
  •  来源:百度搜索    时间:2018-08-18 21:05

        虚拟博物馆无人问津、多媒体电影展厅观众寥寥、海量的数据无法处理应用、官方网站形式单一……当下,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如何让文物在互联网上真正“活起来”,仍是让众多博物馆专家苦思冥想的问题。
        专家认为,将博物馆大量数字资源整合为知识,并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虚拟展示等多种技术,展现在公众眼前,是突破智慧博物馆发展瓶颈的关键。

        将数据变为知识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想要的信息,需要不停地尝试、变换输入内容,或浏览很多重复、无用的词条。海量数据让我们感到兴奋之余,还有无所适从。在文物博物馆界,也出现了被数据淹没的威胁:文物及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安保消防系统、网上虚拟展示系统、专家及公众等,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数据。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平台,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沦为信息孤岛或垃圾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当我们提取网络上‘爱因斯坦’相关信息中的知识点,如‘物理学家’‘相对论’等,并将其关联,最终能获得由点(知识)和线(关系)组成的图像式体系,即知识图谱。信息组合成知识图谱后,能够便利、精准地获取,并按照人类的语言进行沟通。例如提问‘武则天的生卒年月’,将不再出现包含关键字的原文,而是直接获得答案。”天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张加万认为,构建知识图谱,整合海量数据将成为智慧博物馆数据建设的核心。
        此外,我国文物分类方式仍然混乱,关于词汇的标准制定可以让我们选择准确的方式去描述文物,让检索更有效率。如今引入美国AAT(美术与建筑词表),通过统一规范的语义网络结构构建文物概念。目前,国内正在构建智慧博物馆数据交换标准化,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的数据通道,即应用数据总线,作为各博物馆资源集成的中枢。

        物联网致力于文物预防性保护

        通过物联网监控各洞窟的温湿度、通风情况、游客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各洞承载量,进而实时管控观众游览线路,保证人为因素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这是敦煌研究院实现莫高窟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本方案。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说,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能够尽可能减少人为和自然因素对脆弱文物的影响。“过去莫高窟的接待部、保卫处、数字展示中心、院办的数据相互独立。通过建立监测中心,将数据统一,开启了各部门协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模式。”他说。
        在苏伯民看来,通过分析数据资源,找到环境与文物变化的规律,探索文物保护的科学理论,是真正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当下,国内许多科研机构正在努力建立文物健康评估及病害发展情况预测的系统。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算法和长期实践验证,初步建立起一套文物健康管理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文物在各种条件下的病害发展情况。

        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效果

        之前,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跟帖,公众非常关注发掘进展,当然也对考古存在一些误解。当下,互联网上产生了许多公众关注讨论博物馆的平台,如大众点评网、知乎等。我们一方面要收集这些平台上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许多热心的公众在博物馆官方平台上难以表达评论和意见,这应当引起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反思。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新技术提高公众参观质量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为在公众“手边”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通过融合图片、文本、多媒体、触摸引导等表现形式,“看展览”打造了综合用户发布、评论、打分、微信微博关联等多种互动形式,不仅使公众可以及时、便捷地了解博物馆展览信息、安排参观、获取讲解导览,还能借此进行评论和社交,增进博物馆公众的用户黏性。
        “现今,VR技术结合穿戴式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关键热点,引领第四代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VR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可以为博物馆提供高性价比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文物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承载量,让博物馆不受实体场馆的限制,走进其他公共场所,甚至走向亿万家庭。据了解,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北京751艺术区举办了“‘梵高地图’虚拟现实互动艺术展”,带上VR眼镜,“穿越”到梵高家乡,在荷兰麦田中“骑行”,以及“参观”梵高博物馆等多项活动,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626022]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