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解好博物馆夜场开放新课题——关于博物馆“夜场热”的思考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9-11-18  已被阅读:28389次
  •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时间:2019-09-23    作者:何 颖
    博物馆开放夜场参观成为今年热点文化现象
        有新闻报道称:2019年,是我国博物馆开启夜间参观模式的元年。虽然“博物馆奇妙夜”“夜游博物馆”等活动近年来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但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夜间开放这一现象大规模呈现,确切地说是从今年7月开始的。
        7月9日,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13条措施,其中一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7月至8月,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武汉市、成都市的多家博物馆齐开夜场,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省级大馆都开启了“夜场”模式。据统计,今年暑期全国开放夜场的博物馆至少在60家以上。
        对于博物馆夜间开放,观众作出了热情回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夜场,有近4000名观众预约,加上日间已进入博物馆的观众,人流峰值一度达到1.6万人;上海博物馆夜场预约通道开放后, 2000张门票在十几分钟内一抢而空。无疑,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满足了公众文化消费的品质化与多元化需求,增强了公众夜间消费的活力,将对繁荣夜间经济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
        湖南省的多家博物馆也作过很多夜间开放的成功尝试。比如:长沙市博物馆2018年暑假配合“恐龙大复活”展览举办的“夜宿博物馆”活动,80多个孩子们夜晚在博物馆体验发掘恐龙,在恐龙骨架下扎帐篷宿营。因反响强烈,活动预约应接不暇;长沙简牍博物馆配合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夜间小剧场演出、特展开幕式等,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受到观众高度评价;湖南省博物馆配合特展开幕举办了多次夜间导览、博物馆之友专场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湖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博物馆之夜”并首创文物全媒体传播。当晚,超过4000余名观众参与了现场体验,活动的网络直播总点击量达886万次,成为该类型活动的标杆。但是,纵观近年来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夜场开放,均是在特定日期零星的延长开放,而未实现长期化、常态化。
    博物馆夜间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夜间开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珍贵文物的聚集地。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开展所有业务工作的前提与保证。而夜间开放在文物保护、观众服务与人身安全方面的管理与白天相比,难度呈几何级数递增。具体表现为:一是夜间开放延长了文物的展出时间,增加了文物受光照时长,而过量的光照,会使文物特别是纺织类、漆木器类、纸质类等脆弱质地文物发生光化变化,导致其褪色、糟朽、变形;此外,展柜微环境变化也增加了不稳定性。二是夜间相对白天更易发生文物损坏、盗窃事件,安保难度更高。据测算,博物馆夜间开放的保安至少比白天需增加1/3。三是夜间开放时,由于光线变弱等影响,更易出现观众人身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四是夜间开放场馆需要持续的照明,这不仅增加了能耗,还可能带来用电安全隐患等。
        二、夜间开放增加的运行成本未有相应安排
        夜间开放将使博物馆的运行成本支出大幅度增加,主要包括水、电、气等能源使用、设施设备消耗、专场文化活动费用以及人员加班费、劳务费、增聘员工的工资支出等。临时增加的夜场,没有额外财政补贴,需要博物馆从本身就不充裕的经费中自掏成本。如偶尔为之,还可以承受。但如果夜间开放常态化,在各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未对博物馆夜间开放进行相应安排的情况下,博物馆将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难以为继。
        三、夜间开放常态化,会造成博物馆员工超负荷工作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每逢推出夜场,该馆都有70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岗,涵盖开放管理相关所有岗位。很多员工工作时长达到12小时,尤其是安全保卫部人员,要连续在岗约14个小时。再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夜场开放活动,该馆230余名员工全员上岗,重点岗位员工在活动前一天通宵加班准备。
        国有博物馆基本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加班费、误餐费,夜间延长工作时间没有额外补助。如在特定日期零星的延长开放,博物馆员工尚可依靠奉献精神工作,但如夜场开放成为常态,相关财政资金保障缺乏政策支持,博物馆人手严重不足的同时超负荷工作无法得到相应补偿。长此以往,将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进而会对博物馆服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四、博物馆现有设备设施不能适应夜间开放的需求
        湖南省内大多数博物馆场馆设计之初未考虑夜间开放需求,现有场馆设备设施难以满足使用需要,如:夜间博物馆的照明、温控设备等的需求与白天不尽相同,需要进行大范围改造、更新等;设备长时间的运转容易造成短路、闪断等故障,特别是部分博物馆的设施设备原本已经老化,若长时间连续运转则更易引发安全事故;设施设备白天、夜晚均需运转,使得维修保障时间缩减,从而达不到维修保障的应有效果等。
        五、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与夜间开放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目前湖南省内各博物馆日常提供的文化产品类型、水准来看,博物馆夜场的公众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将会相对单一,不能与白天的活动内容、形式相区分,整体可提供的文化产品的水平也难以达到观众的期望,博物馆夜间开放的独特性会仅仅局限在“夜晚”这一时间概念上。公众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过后,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效果将大为削减;此外,白天入馆的观众延长参观时间后,需要在馆内解决晚餐问题,绝大多数博物馆的餐饮服务能力不能与此需求相匹配。
        六、并非所有博物馆都适合夜间开放
        交通便利、观众流量较大、馆藏资源较丰富的博物馆更适合开放夜场,而有些地处偏僻的博物馆或特色不鲜明的中小型博物馆本身客流量不高,开放夜场可能只会门前车马稀,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很多古建类博物馆本身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夜间开放易造成文物建筑安全隐患。同时,这些博物馆空间一般较为狭窄,夜间开放对观众的参观安全是重大考验,不宜贸然开放夜场。
    相关建议及思考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适时开设夜场,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惠民之举。如何做好博物馆夜场开放,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1、相关博物馆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
        尽快形成博物馆夜场开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具体运行方案。应根据夜场开放的特殊性进行人员岗位设置、文物安全保障、设施设备需求、场馆布局功能调整、博物馆与周边交通设施的连接等方面的重新设计与统筹。科学分析博物馆是否具备夜场开放的能力和条件、科学规划博物馆延时或夜场开放的频率、时间及形式。
        科学测算需增加的人工成本、软硬件设施、能源消耗等保障性需求,并列入年度预算,争取下年度财政予以列支解决。
        制定新条件下的博物馆安全保障方案及各种针对夜场开放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加大设施设备更新速度等,切实提升博物馆夜间安保系数,确保文物及观众人身安全的万无一失。
        策划、设计对年轻人群有吸引力的陈列展览、艺术沙龙、专家讲坛等公众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据统计,博物馆夜场开放的主要参与者是年轻人。博物馆要精准对接青年观众的夜间生活文化消费需求,同时针对博物馆的自身属性进行相关优化升级并提供配套服务,着力助推“时尚活力型、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型、便民服务型”的夜间文化形态。
        2、关政府部门要为博物馆延时或夜场开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发博物馆的工作积极性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博物馆因夜间开放而增加的设施设备改造提升、能源消耗、专场文化活动经费以及相关人员费用等新增运行成本应予以支持、保证。
        支持博物馆在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以激发博物馆及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积极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评价制度设计和实施。可将博物馆夜间开放作为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研究安排下一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重要参考,体现“奖优罚劣、促进工作”的原则。
        各部门联动,加强博物馆周边夜间风险防控工作和交通联接疏导工作,打造博物馆夜间开放安全、便捷的大环境。
        博物馆开放夜场,不是简单的延长开放时间,而是服务供给的增加,服务形式的拓宽,是系统工程。将博物馆夜场开放长期化、常规化,需要政府部门与博物馆共同努力。在倡导更多的博物馆延时或开放夜场的同时,也要赋予博物馆更多自主权,通过科学谋划、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夜场开放工作做好、做实。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0034884]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