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馆内资讯
  • 平凡的英雄——南侨机工张荣生的传奇人生
  • 作者:典藏部  发布时间:2023-11-6  已被阅读:5525次
  •     南侨机工与滇缅公路,飞虎队与驼峰航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两座丰碑,名垂青史。故事的主人公张荣生,既是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又是驼峰航线的一名机械修理师,他传奇的一生可叹可敬!


    张荣生先生像

     
        张荣生(1919-1969),祖籍广东省罗定县大甲村,12岁辗转至新加坡谋生,在车行从事驾驶和机修工作,因聪颖勤奋,技艺颇精,少年有成。
     
    张荣生回国抗战前的全家合影
     
        1939年抗战爆发,年仅20岁的张荣生在民族存亡之际,积极响应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抛下家人和优渥生活,随第三批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服务。


    (截自第三批回国南侨机工名录)

        到达昆明后,经过短暂集训,张荣生和队友们投身滇缅公路,从事物资运输及车辆装配、维修工作,期间九死一生、历经磨难。

    张荣生离开新加坡时携带的“幸福生活”镀银筷
     
        1942年5月,惠通桥炸毁,滇缅公路运输被迫中断。张荣生怀揣壮志,不怨不艾,汇同部分华侨机工投身驼峰航线运输,供职沾益“空军第四总站”,担任机械修理师,为驼峰航线的往来飞机及地勤运输车辆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美制不锈钢餐具

        空军第四总站,设于沾益县城文庙内,隶属第五路军司令部,下辖云南境内的沾益、陆良、罗平、寻甸、昭通和贵州境内的兴义、清镇等机场。1942年秋冬,美国陆军及航空队2000余人先后抵达沾益并驻扎。1943年3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成立,“飞虎将军”陈纳德任指挥官,遣两个轰炸机大队和两个驱逐机大队共120余架飞机进驻沾益机场,以确保驼峰航线的运输通畅。此后,中国空军与美国空军并肩作战,把英勇顽强的“飞虎精神”发挥到极致,在滇西抗战、黔桂空战中创造了傲人战绩,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这些成就当然离不开所有地勤人员的通力协作和无私奉献。

    空军第四总站赠予张荣生的离职纪念镜

        张荣生和他的机工队友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信仰,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存亡放在首位,殚心竭虑死守在抗战前线,直至取得最终胜利。之后,他又怀揣对祖国未来的期许,排除万难,把新加坡的全部家人迁到昆明,组建了“东南汽车运输公司”,致力于建设和创造美好家园。

    经营“东南汽车运输公司”时期的张荣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荣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公私合营”政策,深藏一生功名与利禄,在昆明运输总站做了一名汽车修理技工,利用自己精湛的技术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1年“昆明归侨联谊会筹委会庆祝国庆”集体照(正中为张荣生)
     
        张荣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折射了国家坎坷的历史,也诠释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无不克的坚强决心。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作为最大财富的“华侨精神”却根植在子孙血脉中,世代传承,光辉永续。

    捐赠者杨晨女士(张荣生外孙女)
     
        最后,向张荣生及其家人代代相传的“华侨精神”致上崇高敬意,并向杨晨女士对我馆的无私馈赠诚表感谢。

        附:《我的父亲》

        张琼英(张荣生女儿)记录 杨晨(张荣生外孙女)整理编辑


    张琼英和父亲遗物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张荣生,民国八年(1919年)2月26日生人,祖籍广东省罗定县大甲村,是家中的独子,上有两位姐姐,下有一位妹妹。从小就聪明好动,尤其是对机械方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12岁时,随本家叔叔辗转至新加坡谋生,在一家车行做驾驶和修理汽车的学徒。由于父亲的勤奋好学、任劳任怨,很快就晋升到了师傅级别,不仅有了薪金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寄钱回家贴补家用。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到1938年底,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由于东南沿海交通口岸均被日军切断和封锁,滇西20余万名众,以血肉之躯构筑的千里滇缅公路,成为了保障抗战物资补给、我国与国际联系的惟一交通要道。随着战事的发展,滇缅公路的运量徒增,一时驾驶、修理人员奇缺,前线后方纷纷告急。
        1939年,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使命,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取道越南、仰光、香港,先后抵达昆明。他们经过短期的训练之后,被编入西南运输处,担任抢运军备物资的艰巨任务。这是华侨史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有组织,影响深远的一支专业抗日队伍。在滇缅一线,他们凭借娴熟的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克服困难,日夜兼程,穿越高山峻岭,横跨大江峡谷,顶着日寇炮火和飞机轰炸,出生入死,抢运物资,维修军用机械,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造了抗日战争的“输血管”和生命线,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一页页悲壮的篇章。
        父亲回忆当时的情景时,眼睛里充满了刚毅。眼见着天上日军的飞机扔下的炸弹,把前面的机工连车带人炸得粉碎掉下山崖的时候,根本不敢踩下急刹车,而是强忍住眼里氤氲,把油门踩到底,加速往前冲。等到发现自己车上的制动功能失灵后,意识里只有:坚决不能让车上的军需物资出问题!在一面是悬崖峭壁,一旁是万丈深渊的崎岖山路上,不顾及个人安危,直接开车撞向旁边的峭壁,等到汽车一停,立即带上修车工具争分夺秒的抢修汽车……就这样往返于生死边缘……
        期间,有一千余人为祖国的抗日事业,贡献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有一千余人抗战胜利后返回了侨居国;有一千余人留在了祖国,我父亲就是其中一员。
        1942年,日本侵略军入侵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的重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运送抗日战争急需物资,中国航空公司同美国陆军航空兵,不畏艰险,开辟了从昆明至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印航线。航线横跨怒江、萨尔温江、高黎贡山、喜马拉雅山,全长800多公里。当时,美国的C-46型运输机满载货物,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实非易事,飞行员在空中俯瞰连绵起伏的山脉,犹如骆驼的峰背;飞行中受气流的冲击,飞机颠簸起伏,似在骆驼背峰上飞行,许多飞行员形象地称为驼峰飞行,久而久之,中印航线的名称就被“驼峰航线”所代替。
        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空运,从1942年6月至1945年7月,共投入飞机1000多架,地空勤人员34000多人,民工47000多人,运送物资70多万吨,运送人员3万多名,其中有赴印度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
        父亲在滇缅公路中断以后,同300名南侨机工,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驼峰航线34000多名地空勤人员中,在沾益空军第四总站,担任了一名机械修理师。他们的理念是: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誓不罢休!
        在800多里的航线上,无论是喜马拉雅山风云莫测的气候,还是日本飞机的偷袭拦截,都没有阻断驼峰飞行。在一千多个日以继夜的飞行中,共损失飞机600多架,1500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长眠在云南的山地幽谷中,用他们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页英勇壮烈的历史篇章。驼峰飞行是世界空运史上的壮举,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杨晨捐赠我馆的活动纪念题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父亲在“飞虎队”里修理技术精湛,表现突出,将离开沾益空军第四总站时,军方奖励了吴站长和父亲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现在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每当看到它,父亲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他叙述的故事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离开了“飞虎队”,父亲和其战友一起回到了昆明,发现地处边陲的主要城市昆明,缺乏运输这个行业,便一起商议合伙创办一家“东南汽车运输公司”,为抗战后的边陲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余力。有了想法,立即行动。父亲自身返回新加坡,变卖了所有家产,购置了24辆汽车,开始了昆明的运输业,还把爷爷张从舰等全家人,从新加坡移居到昆明至今。父亲因为拥有汽车数量最多,所以是公司里的大股东。父亲捐、集资在昆明购买了房屋,接济那些无法回侨居国、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南侨机工们,作为临时居住,其中就有现在的“南侨机工联谊会”的地块,现地址是:昆明市庆云街156号。
        公司合营后,父亲由老板转变成工人阶级,去了昆明运输总站,做了一名汽车修理技工。当时的父亲已经是一级驾驶员和八级修理工了。修理技术之精湛,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到原来的五华山省政府小车班去,小车班有一辆原省主席龙云的座驾,除外壳完好,牙箱的齿轮、气门脚、气门拉杆严重损坏,在场的师傅们全都束手无策,把父亲请过来就是要修理这辆轿车。我亲眼看到:父亲选用了一节粗钢筋,在车床上车出气门底座,用焊锡堆在齿轮上,手拿锉刀一点一点仔细地锉到齿轮与齿轮吻合,硬是把轿车修理好,重新启动。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小车班的领导连连称赞“老张师傅的汽车修理技术真是了不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小小的我,当时心里就存满了自豪感。1969年父亲英年早逝后,一天,省军区的领导亲自到家中,聘请父亲到省军区车队去修汽车,当听到父亲过世后,深感痛惜道:“真是太可惜了,多难得的人才啊!”
        这就是我深爱的父亲,一个技术精湛、勇敢的战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抗日战争尽心尽职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是平静归来——平凡中的英雄!而他们的信仰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END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0082640]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