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博物馆信息2012年第4期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2-6-21  已被阅读:10238次
  • 博物馆信息
     

    2012年第4期

    昆明市博物馆研究部编 总第4期
     

     

    要 目


    文博视点

    从观众问卷调查数据看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的成效与思考——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例

    国内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将设立“冯汉骥奖学金”

    国外博物馆

    台湾博物馆志工:融入社会服务当地

    博物馆科技

    天津博物馆采用动漫渲染技术“复原”古城

    文化遗产

    两尊馆藏明代彩塑的保护修复

    博物馆发展

    美国博物馆协会调查:博物馆走向“移动化”

    博物馆产业

    天价汝窑未必带来拍卖春天
     



    文博视点

    从观众问卷调查数据看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的成效与思考——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4-18作者:刘 洋


    免费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效

        观众知晓率进一步提升。66.5%的观众至少一年前就知道中国电影博物馆。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最近三个月才知道电影博物馆的比例明显下降。 
        参观10次以上的观众比例大幅度提升。参观两次及以上的“回头客”比例达到51.7%。其中,参观10次以上的观众比例大幅提升,达到30.6%。这说明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忠诚观众比例已经初具规模。 
        巨幕影厅最受观众欢迎。近六成观众参观了第2厅“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和第1厅“电影的发明”,另外还有若干展厅的观众到达率也超过40%,这有可能和参观路线有关。而观众参观结束后表示,印象最深的区域是巨幕影厅。 
        院线新片最受观众欢迎。单独调查观众对影厅的偏好发现,能够放映院线新片的影厅最受欢迎,有64.8%的观众最喜欢;其次公益影片展映;最后是非院线巨幕电影放映。 
        观众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功能发挥情况评价较高。考察中国电影博物馆在展览电影历史文化、艺术科普教育体验、收藏研究文物藏品、公益事业宣传推广、业界学术交流服务、观众影人互动活动六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发现,这六个方面都得到较高评价,百分制得分都超过80分,尤其是“展览电影历史文化”得分最高。 
        观众对馆办活动的知晓率逐年提高。其中,观众对公益影展、会员活动和临时展览的知晓率排在前三位。相应地,观众的参与度随着知晓率的增高而增高。分别有35.7%、31.5%和24.2%的观众参加了这三类活动。对于馆内活动的评价,打分都超过80分。 
        观众整体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采用百分制打分考察观众的满意度发现:观众总体满意度较高,得分为86.08。在六个服务类别中,大环境和设施运行两个类别的满意度得分最高,都超过85分;对馆内展藏品、电影放映和展览接待的满意度得分也在80分以上。在26项具体服务项目中,员工仪表、展藏品保护现状、展览区、博览区、放映质量、影厅舒适度、场务人员服务、无障碍设施、售检票设施、指示标志、展馆灯光、总体卫生、安检服务、检票服务等都在80分以上。 
        免费开放效果得到观众积极肯定。对免费开放在促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保障公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五个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连续五年来,这五个方面的作用都得到了观众的积极肯定,“非常有作用”和“较有作用”两项合计均得到八成观众认可。其中,得到最多肯定的前三名依次是“促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


    调查发现的新变化

        (一)观众参观行为方式 
        学校老师首次成为观众了解博物馆信息的第二大渠道。亲朋熟人传播仍然是最主要的认知渠道,有45.3%的观众将其作为首选。其次,通过学校老师了解博物馆信息的观众达15.8%,不仅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而且还首次超过网络渠道排名第二。 
        观众参观目的更加多样。与往年相比,休闲娱乐、参加馆办活动首次成为观众的参观目的。其中,观众最主要的参观目的是观看电影、学习电影知识和休闲娱乐。出于“新鲜好奇”目的来馆的观众比例逐年降低。 
        来馆“只看电影”的观众比例超过两成。观众最主要的参观方式是“全部自己参观”,达62.1%,其次是“只看电影”,为22.0%。与往年相比,“只看电影”的观众比例连续两年超过20%。 
        电影票和零食是观众消费的优先选择。在观众产生消费行为的选项中,只有电影票的消费行为超过半数,占62.1%;其次是爆米花/冰淇淋/饮料等零食类消费,占45%。而馆内用餐、电影后产品、体验互动设施等类别的消费行为比例都低于三成。 
        (二)观众对电影博物馆的满意度 
        参观次数越多的观众、30-39岁的观众对内容更新的需求愈发迫切。近四成观众认为参观后与参观前的预期差不多。这与回头观众、特别是参观10次以上观众比例的上升有关,因为他们对电影博物馆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预期。进一步分析这部分群体发现,在参观次数上,观众参观次数越多,参观感受越与预期相符;在年龄上,30—39岁的观众,参观感受与预期相符的程度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类观众对电影博物馆内容更新的需求最迫切。 
        观众对展览内容和形式的满意度略有下滑。观众对引领、咨询等服务接待方面的评价并不低,但是对展览内容和形式的满意度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相对老旧的陈列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观众的预约参观行为 
        观众预约参观的意识逐步淡漠,主要体现为“两降两升”。其中,“两降”是指:预约参观的知晓率逐年降低。65.6%的观众知道可以预约参观,这个比例在逐年递减;有预约行为的观众比例逐年降低。只有29.8%的观众预约过。在免费开放的前两年,这个比例都超过四成。而“两升”则是指:认为预约方式不便利的观众比例上升。2011年认为预约不方便的比例为7.2%(2010年为5.3%);现场领票入馆的观众比例上升。2010、2011年,通过这种方式入馆的观众都超过70%(2009年仅为35.66%)。 
        (四)观众对展览形式的期待 
        调查观众最喜欢的展览形式发现,展品以48.2%的比例首次居第一位,图片展板、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分列第二至第四位。这说明观众对“实物性”和“体验式参观”的需求越发强烈。而互动设施由于很久没有更新,排名逐年降低,说明观众尤其期待科技含量更高、手段更加新奇的展览形式。 
        (五)观众对馆办活动的期待 
        对于希望中国电影博物馆进一步举办的活动,2010年的调查结果中,观众最期待的前三项活动是“动漫巡展”“组织电影观摩”“邀请名人访谈”。而在2011年,希望举行影片首映和邀请名人访谈的观众最多,分别有60.6%和43.3%的比例;其后依次是:动漫巡展(41.9%)、放映相关影片(36.1%)、组织电影观摩(35.3%)。这说明,观众追求新奇事物和与名人接触的需求较往年都更加迫切。


    有关启示和思考

        博物馆一旦正式对外开放,观众对固定陈列产生“审美疲劳”就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这可能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第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影剧院、图书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陆续发力,为群众文化休闲提供了更多选择;第二,老牌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如国家博物馆),同行机构时常举办的新展览、新活动,以及陆续新建的博物馆(如中国动漫博物馆等),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容易满足观众追求新奇的需求;第三,当前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手段的科技含量更高,新知识、新技术更受观众青睐;第四,观众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对文化服务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需求和偏好更加个性和多样。在享受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其定位不仅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还正在逐步发展为主动的探究者。老旧的内容、陈旧的展示手段,自然难以满足观众。本次问卷调查也发现,排除交通不便的客观因素,展览内容更新慢、展示手段相对老旧是制约观众重复参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创新展览内容、更新展示设备就成为激发观众参观兴趣、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对此,可尝试在以下方面探索。 
        更新展览形式,改善硬件设施。改造、增设场景复原、虚拟现实等新的互动形式、预留升级接口,并探索适度改造、新建展厅,例如建设“电影科技体验世界”,集中展示最新的电影科技发展动态。 
        提早启动专题展策划、筹备工作。结合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提早谋划、启动专题展的策划、筹备工作。一是编写陈列大纲,重点包括中国电影2006—2015年在艺术创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二是建立、完善电影信息收集机制,重点收集电影生产数量、观影人数、票房收入、影院增加数量、主要奖项的获奖情况等内容。三是进一步建立、更新影人资料库。全面搜集影人、特别是当前一线活跃影人、艺术家的活动信息,建立并实时更新艺术档案。四是将展览内容、征集方向、展厅改造、展览设备引进等工作统筹考虑,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给观众呈现最新的内容。 
        积极策划临展和巡展,使博物馆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行业发展动态和时事热点策划临展和巡展。一是积极策划临时展览。探索利用首都博物馆联盟、民间电影收藏者、影人艺术馆等资源,通过借展等方式,以常变常新的专题展,激发观众、特别是回头客重复参观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培育“策展人”,围绕临展的定位、宣传、设计、学术、后期产品等作一系列整体策划,依托同一专题同时服务普通观众、专业人士、青少年学生等多类群体。二是围绕3D技术、新媒体电影等科技含量高、互动参与性强的内容,将展览、放映、互动等功能综合起来,以“流动大篷车”的形式走进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和军营,并探索在这些地方建立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活动站。 
        巩固、培育、发挥博物馆电影院的核心竞争力。有意识地巩固、培育、发挥博物馆电影院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博物馆特色,避免其逐渐演变为社会常规影院。一是充分发挥巨幕影厅的视听优势,以科技电影周等活动为平台,独家引进、放映专题影片,进一步增加巨幕影厅的利用率。探索巨幕影厅晚场放映、分时经营的新机制。二是增加映前讲解,向观众传播电影知识。三是探索制作影人公益活动的视频资料并在电影放映前播放,宣传中国电影公益事业和公益风尚。四是适时探索开展若干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观摩研讨沙龙活动,例如研讨奥斯卡奖等国际主流电影奖项的评奖理念和潮流。五是进一步发挥影厅的交流、研讨、成果发布等功能。 
        进一步增加馆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充分利用馆内空间,使观众区域充满浓郁的电影氛围。例如利用多功能厅外的公共空间,举办“大师艺廊”,展示电影大师的代表作品;提早策划“反腐倡廉影像教育展”撤展后的新展览,确保临展大厅不闲置;创新餐厅经营理念,开发电影文化主题餐厅,将电影文化融进餐饮消费中;在馆内公共区域增加藏品展示。 
        依托活动搭建影人与观众的互动平台。一是继续办好影片主创见面会、新片首映礼等活动,争取增加活动数量并形成精品,满足广大观众与影人近距离接触的需求。二是建立吸引电影人来馆的长效机制。每年对影人参加馆办活动(如志愿讲解)作专项统计,并探索公布和表彰,营造鼓励电影人关注、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氛围。三是邀请国内外著名电影专家、艺术家等成为高端会员,建立贵宾级别的影人接待服务体系,邀请并吸纳影人及其家人参与馆的活动,并专门策划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开发。调查显示,观众还希望中国电影博物馆出售有电影博物馆特色的纪念品,以及电影类的道具、玩具、纪念品等商品。一方面,建议探索联合若干设有设计专业的高校,发起电影博物馆纪念品创意征集活动。通过征集、评选,形成一系列主题鲜明、风格多样、电影博物馆特色与时尚性兼具、观众喜爱的纪念品创意资源。另一方面,探索将电影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和小小动画师等课程的课件、书等衍生品制作出售。 
        增加对专题活动的预宣传。调查显示,超过六成观众至少在1年前就知道中国电影博物馆,对于公益影展、会员活动的知晓率也在五成上下。建议进一步探索加大对活动的预宣传,以活动的规模、影响传播范围为效能评价标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介,特别是利用馆官方微博、馆刊微博、手机、便携式电脑等新媒体进一步扩大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影响力。

    注:本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电影博物馆课题《2011年中国电影博物馆观众满意度与免费开放效果问卷调查》。



    国内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将设立“冯汉骥奖学金”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5-11作者:唐 毅

        冯汉骥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是四川省博物馆首任馆长,对我国考古事业有重大贡献。今年值冯先生诞生112周年之际,四川博物院特别设立“冯汉骥奖学金”。每年由四川博物院出资10万元用以奖励四川博物院在职攻读研究生、博士生职工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博物馆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者。“冯汉骥奖学金”突破了单位限制,不仅针对四川博物院本单位职工,更将面向四川大学的优秀学子,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子从事文博事业,也为四川博物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海外博物馆

    台湾博物馆志工:融入社会服务当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03-29作者:常丽芳

        台湾学者常把博物馆比作“城市的最佳历史代言人”。博物馆既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满载着城市记忆与风情。对个人而言,当一名博物馆志工(志愿者)则是融入当地、参与社会的不错选择。在台湾,博物馆勾连起了一个人和一座城。 
        在台湾做过交流的学生朱雷,去年年末曾去台北故宫学习。他发现,那里的志工中鲜有学生,却常见优雅温和的中年女性,询问后才知道,她们多是退休职工,而且家也在附近。简约的立领盘扣上装,淡雅的天青色旗袍式套裙,志工们考究的服装,如典雅的藏品般值得细品。在台北故宫当志工并不简单,每年至少要服务42个班次才能续约,轮换岗位前需要经过考试才能上岗,特别是担任讲解员,还需每一到两个月参加考试,通过评定后,再取得新的资格证。台北故宫对志工严格的培训机制和考核要求,体现着博物馆对志愿者的培养和重视。对于赋闲在家、兴趣浓厚又喜欢分享的退休者来说,可以通过博物馆志工再度参与社会,来个美妙的“回笼觉”。 
        台湾博物馆志工成员中,不少是家庭妇女。在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以“青韵流动”为题的东亚瓷器展中,志工张朵带着一群青年学生,从宋代青瓷“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取色来历讲起,随着展览一路钩沉历史,最后落脚到当代展厅,带大家欣赏当地名家的新创作,比较同期日本陶瓷的静谧、韩国陶瓷的先锐、大陆青花的凝古等各地各异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学生们来自附近一家陶瓷研习所,听众之间还“藏”着他们的老师,张朵遇到专深的制作问题,便把老师请到前面来,为大家做进一步的解释,引导完展览,刚好一个小时。 
        “2008年,我搬家到了莺歌,很喜欢这里的环境,那时候女儿白天去上幼儿园,我就有比较多的时间,莺歌是台湾的陶瓷小镇,陶瓷博物馆活动很丰富,对我来说要想了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当志工是很好的方法。”张朵说。 
        成为志工中的一员,不仅有免费的培训,还能收获来自团队的肯定和认同。莺歌陶瓷博物馆有100多人的志工队伍,分为导览、观众服务、儿童体验、社区服务、资料管理5组,为相应岗位提供配合服务。每个志工组配有专门的馆员做督导,负责所有培训和日常工作,志愿者小组也有自己选出来的大队长和小组长。其中,导览志工不仅要经过一年的培训和考试才能上岗,担任志工期间还必须参加每月两次的培训和活动。陶瓷博物馆中有不少导览志工是陶瓷艺术家,志工团队间的活动交流频繁,不少志工和艺术家成了很好的朋友,志工们也会相约参观艺术家的陶瓷工作坊。 
        到今年4月份,张朵的服务期就满整3年。作为新北市文化局文化志工的一员,博物馆志工每人都配发有一本标注了志工代码的服务手册,用来记录服务和培训的时数,去任何一个单位当志工的服务时间都可以统一记录。服务满3年,时数满180个小时,就能办理志工荣誉证,凭借荣誉证,去台湾地区任何一家公立的博物馆、公园都享受免费。 
        坐拥陶瓷小镇,莺歌陶瓷博物馆联合志工们开展了不少面向公众,推广陶瓷美誉度,提升城区品牌形象的活动。透过博物馆,志工们也把视线投向自己所处的位置,重审自己同城区建设发展的关系。从最初借助博物馆加深对所在城区的了解,再到现在的积极参与,心系当地发展,博物馆把一座城牵入了一个人的视野。正如一句话所言:新的发现不在于新的风景,而在新的眼光。(常丽芳)


    博物馆科技

    天津博物馆采用动漫渲染技术“复原”古城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04-03作者:余璐

        即将重新开放的天津博物馆古代馆将采用最先进的动漫渲染技术,“复原”清朝时期的天津古城,并利用电影阿凡达所采用的特技拍摄《天津人在哪里》(暂定名)动画短片,再现两万年前的天津人生活和迁徙场景。 
       《天津人在哪里》初稿长度大约5分钟。据考古队提供的材料,在天津范围内还没发现古人类遗骸,但有明显的生活和迁徙痕迹。”影片的主创人员——天河酷卡的工程师程广超说,为使影片更加真实,拍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虚拟部分采用电影《阿凡达》的特效技术,人物是结合北京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体貌特征塑造的,而古天津人使用的工具、器皿则是通过挖掘现场影视资料,利用天河酷卡的超级渲染能力,一件件复原的。 
        古代馆还将有一个超过20平方米的数字化多媒体沙盘——天津清代城。为了视听感觉更加真实,清代城里的海河水会向东流动,时缓时急,在水流推动下,货船、客船也时急时缓,交错而行。按季节不同,古城上空还会飘动着云雾、花瓣或小雪。“这是天津首次采用动漫渲染技术表现200多年前的天津古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上所记载的所有清代天津古城重要建筑,都在沙盘上有所体现。比如鼓楼,清代的鼓楼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为了再现古韵,每一块砖瓦都是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建模、贴图再3D渲染。”天河酷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其他3D影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制作清代城需要收集、考察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天津清代城将古代美学和现代科技融为了一体”。

    文化遗产

    两尊馆藏明代彩塑的保护修复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5-18作者:范陶峰 杨隽永 张 慧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和水糅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按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彩塑可分为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等类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彩塑发生了严重的病害,如彩塑表面颜料褪色、变色,塑像泥层中胶凝物、植物纤维组织老化、糟朽,塑像内部结构酥松、脱落,滋生霉菌等。南京博物院早期征集的两尊明代彩塑——佛弟子像,已发生了严重的病变,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尤为迫切。

    彩塑保护前状况

        检查发现,这两尊彩塑的表面都附着一层较厚的灰尘,部分表面还附有较硬的黏土;大部分颜料层较为酥松,已出现龟裂和起翘的现象;佛身多处出现断裂缝隙,裂隙宽度达2~3毫米;佛像背部泥层脱落。
      编号为1646的彩塑:佛像通高86厘米,头像高21厘米,头和身体可以分开。表面颜料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黑色及贴金;右手断裂,脱落;底座缺失,仅保留左脚;表面覆盖灰尘,彩绘颜色褪色,粉化,部分缺失;泥胎强度弱,多处断裂;背部泥层大部分缺失;头冠松动;背部草泥层纤维糟朽。
      编号为1647的彩塑:佛像通高84厘米,头像高21厘米,头和身体可以分开;表面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黑色及贴金;右肩膀断裂,几乎脱落;手指断裂,松动;底座及右脚缺失;表面覆盖灰尘,彩绘颜料褪色,粉化,大部分缺失;泥胎强度弱,多处断裂;背部泥胎部分缺失。

    分析检测

        用X射线衍射和X荧光分析对彩塑脱落的颜料进行简单分析后可知,颜料基本为无机矿物颜料。白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红色颜料主要是朱砂,绿色颜料主要是氯铜矿,蓝色颜料主要是蓝铜矿,金色颜料主要是金箔,黑色颜料主要是炭黑。
      通过筛分和称重的方法对彩塑的土料配比进行分析,得知粗、细泥层的配比情况。(见表1、表2)

    彩塑的保护修复


        在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除尘、加固、合缝、灌浆、回贴修补、封护,具体操作如下。
        1.除尘。用小毛刷将佛像表面的灰尘轻轻去除;褶皱处难以去除的灰尘可用洗耳球轻轻地吹出,然后用毛刷刷去;对附着有硬质黏土的部位,用无水乙醇润湿,然后用牛角刀慢慢剔除。在整个除尘过程中应谨慎小心,以免造成表面颜料的脱落。 
        2.加固。(1)经过清理后的泥塑表面比较干净,此时可以对表面颜料进行加固,保证颜料层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不再脱落。 
        加固材料:水性环氧乳液(固含量20%,在实际操作时可用水进行稀释) 
        加固方法:利用小型喷雾器将3%水性环氧水溶液以雾状喷至颜料层,过10秒钟左右用湿毛巾轻轻按压5~10秒钟。 
        (2)对裸露在外的内部泥草层,也用加固剂进行加固,保证糟朽部分不再脱落。
        3.合缝。对右手臂已经发生严重开裂的1647号佛像进行合缝。先在缝隙处注入浓度为10%的水性环氧乳液,保证裂隙内各个接触面保持湿润,然后填入细泥粉与白乳胶的混合物,最后用可调夹具夹好,24小时后松开夹具,合缝完毕。 
        4.灌浆。对泥塑表面出现裂缝的地方进行灌浆加固。先将水性环氧溶液与黏土进行混合,然后利用针管将浆液注射至裂缝里面,直至浆液不再往下渗为止,在浅表处填压相对较干的添加了加固剂的黏土后,再进行着色使其与周边保持协调。
        5.回贴、修补。(1)对1646号佛像背部出现的大块脱落泥层,采取回贴的方法进行修复。主要方法:找对脱落泥层的位置,用加固剂将接触面充分润湿5分钟左右,将脱落的泥层回贴至对应的位置后,用绳、木块固定回贴的泥层,24小时后,泥层回贴完毕。
      (2)对佛像背部缺失泥层的部分,采取修补的方法进行修复。由于彩塑背部泥层表面没有细泥层,因此在修补过程中只需按照彩塑粗泥层组分配制土料,加入石灰糯米浆充分搅拌,然后将混合土涂覆在土层缺失的位置并压实,做到修补部分与周边相协调即可。
        (3)对已经断裂的手、手指、脚、脚趾进行黏接,恢复其原貌。主要过程:将断裂处清理干净,然后滴加加固剂,待微干,将断裂处拼接在一起,利用绳子捆扎,待24小时后,拆开绳子,即黏接完毕。
        (4)对已遗失及无法考证确定的底座、头部等部分,不再作修补和回贴。
        6.封护。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对彩塑进行整体封护。主要过程:用细毛刷蘸取浓度为3%氟橡胶溶液,轻轻刷过彩塑表面。涂刷过程中,保证涂刷的方向一致,不能来回反复涂刷,并保证封护层均匀。
      按照所制定的保护方案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彩塑的保护修复工作基本完成。

    结 论

        1.通过对彩塑组分以及颜料的分析,在保护修复时采用相同比例的黏土进行复原,在局部作色处使用了与其周边颜色和材料相同的颜料,做到与文物本体一致,符合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同质修复”理念。 
        2.经过处理后的彩塑整体强度得到增强,佛像的原貌得以展现,其形体没有发生改变。经过两年时间的考验,佛像至今没有发生新的病变,说明对这两尊彩塑所采用的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3.在该次保护过程中,选用的加固材料对彩塑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次实验证明,低浓度水性环氧树脂比较适合用于粉化、脆弱彩绘颜料层的加固,在这两尊彩塑文物的保护修复中同样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采用添加石灰糯米浆的黏土修复彩塑局部时,土的收缩率极小,出现开裂的现象很少,说明石灰糯米浆对土料的黏合性很好,并起到了加固作用。



    博物馆发展

    美国博物馆协会调查:博物馆走向“移动化”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5-16作者:(李慧君/编译)(译自美国博物馆协会网站)

    ●美国近一半的博物馆向其观众提供移动设备信息服务
    ●2011年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平台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移动捐赠”成为博物馆移动项目开发主要动力

      尽管大多数博物馆都以“展示与弘扬文化遗产”为立足之本,但当博物馆意欲吸引观众时,新技术却是极具前瞻性的制胜法宝。美国博物馆协会新近发起的《博物馆移动技术应用调查》结果即显示,移动技术在大多数博物馆《观众战略规划》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2011年,移动设备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获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互动式参观体验,也为博物馆拓宽了收入模式。
      来自全美50个州、1000余座博物馆的近2300名美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参与了该项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为增强观众参观体验,42%的博物馆已提供有移动技术服务。其中,语音导览占绝大多数;5%的博物馆应用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多媒体导览等新兴技术。预计,移动技术在博物馆还将迎来更长足的发展:美国所有博物馆中约1/3计划在今年引进新移动技术,最受瞩目的当属智能手机应用(被列为2011年在博物馆领域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占21%;位居第二的是传统手机导览,占17%。
      而排名第三的是“移动捐赠”(Mobile Giving,即通过手机短信向博物馆捐款,款额将从手机费中扣除)。约有10%的博物馆计划开发该功能,为观众提供手机等移动设备捐助渠道。调查结果指出,针对现在全世界众多博物馆面临的经济压力,为机构创收是移动技术具备的另一重要优势。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将“移动捐赠”作为新型捐助方式的博物馆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吸引年轻观众,进而建立起潜在的捐赠关系”(60%),“提供新捐赠渠道”(56%),“保持现有捐赠者长期参与”(52%)等。
      美国博物馆协会主席福特·贝尔先生说:“建立新观众关系、提高效率、加强观众教育体验是我们美国博物馆的三大核心使命,我们一直在探索实现使命的新途径。此次调查就向我们证明了移动技术将帮助博物馆更有效地实现三大使命,并对提高博物馆在上述领域的影响力度大有裨益。”
      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博物馆界基本一致同意移动平台对吸引观众有重要作用,移动技术也将在博物馆中有长远作为,只有不到5%的调查者认为移动技术不过是“一时的风尚”。但所有博物馆都承认新移动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挑战,其中最严重的障碍当属资金缺乏、内部资源不足等,只有6%的调查者选择“观众无此方面需求”。
      此项调查负责人Matthew Petrie对调查结果评论说,“《2011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移动技术应用调查》结果充分展示了博物馆行业对移动技术投入的巨大热情。到2011年年底,美国近50%的博物馆已向其观众提供了移动设备服务。随着移动技术风暴的继续蔓延,更重要的是,随着博物馆人对移动技术扩大观众群、推广、创收等方面潜能的逐步认识,这一比例还将提高。”

    博物馆产业

    天价汝窑未必带来拍卖春天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2-04-09作者:王隽

        4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旧藏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1.85亿港元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就在中国拍卖业界为2012年的市场担忧之际,开春的这几场拍卖,倒是出人意料的好。
        早先是中国嘉德的首拍——嘉德四季3月26日在北京以2.9亿元收槌,其中中国书画部分,以2.3亿元的成交额收槌,11个专场平均成交率高达80%。
        嘉德四季的场面也好看。被这热闹和成交量、成交额惊到了的业界人士口耳相传,倒是给当时尚未开拍的香港苏富比春拍提了不少气。
        当苏富比在预展期间公布此间笔洗将上拍时,掀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苏富比专门为这件笔洗单独做的图录里记载,与本品相配的另一件笔洗,同为克拉克夫妇收藏,1936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克拉克先生逝世之后,夫人一直珍存这件拍品近四十年,于去世前出手,70年代,这件笔洗转入日本收藏。
        汝瓷被人们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釉色,有雨过天青之感,还在于它实在珍贵。
        学者们对汝瓷的烧造时间还未有定论,但都不长,一者说只有二十年,从元祐元年(1086)始,至崇宁五年(1106)终,另一说时间略长,但不离哲宗(1086-1100在位)、徽宗(1101-1125在位)两朝。靖康二年(1127),女真南侵中院,北宋衰亡,汴京失守,汝州同告陷落,汝窑不久即沦为民窑。即便是在北宋,也“只供御廷”,宋朝人周辉也叹:“汝瓷之稀,近尤难得。”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人曹昭曰:“薄甚亦难得。”汝瓷到了明末,已有“绝难得”的感叹,有典:“同属宋窑,南方官哥虽名,绝不胜汝。惜至明时,乏汝瓷范本可依,尽管景德镇窑拟各前朝佳器,但见仿官哥之品,未有仿汝。”
        当这件汝瓷笔洗拍出天价,有人便预计今年市场会被它带动,水涨船高。可在北京匡时拍卖的董事长董国强看来,“‘汝窑’的高价成交在目前相对平淡的瓷器市场中是个孤立事件。千万不要觉得这东西卖了两亿多,其他东西都跟着涨了。这种东西见一回少一回,真正的大藏家知道,这次不买,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所以说,这类东西是游离于市场环境之外的,买家也是超级富豪,经济形势再差也拿得出两个亿来。”
        同意这个论调的多是拍卖场中浸淫多年的人。汝窑特殊,与明清瓷器不同,存世量极少,董国强所说的“见一回少一回”并不夸张,在有记录可查的当下,存世的汝瓷一共也不过79件,而多存于博物馆中典藏,21件藏于台北故宫,17件藏于大英博物馆,15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8件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余散落于内地、香港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等博物馆。属于私人藏品可能流于市场的,除了本品外,还有6件。
        所以,在市场上,这类与孤品无异的拍品,自身的特殊性太强,姑且当它是一个美好的个例,提升士气无妨,但不能作为风向标。相较于明清瓷器,它不具备任何参照性——换言之,愿意花近2亿来买它的人,不见得会花几千万买只清代的瓶子。如果非要谈论对未来市场的影响,嘉德四季要更有力些。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1213111]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