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参加博物馆藏品保管培训班学习心得》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2-7-6  已被阅读:9730次
  •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4-04作者:魏晓明

    去年十月的杭城秋高气爽,我有幸在这里参加了浙江省博物馆藏品保管培训班,这是1986年以来举办的第二次正规专业培训班。来自大江南北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前辈以他们前瞻的藏品管理理念和丰富的藏品保管经验给我们上了为期一周的精彩课程,这不但丰富了我的业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我在从业理念上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课堂上,从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到藏品管理的规范化到藏品信息管理再到藏品科技保护,我的思路一路紧跟,不敢有一丝懈怠,一为老师们的课程内容新颖、全面,着实精彩;二为这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切切实实的指导作用。比如项隆元教授在《文物到藏品》一课中指出:一般我们对于文物的分类可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两类,这两类之间具有相对性。这一点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我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墓葬前的石像生被弃之野外,无人问津;但是作为墓葬的一个部分,它在传统意义上一般被归入不可移动文物,应该就地保护。这些石像生所依附的墓葬或者深藏地下,地上的只有被植被覆盖的土堆;或者墓葬已被盗空,神道等也早已不复存在,它们就孤零零地被弃置在荒郊野岭,我试图从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角度建议将它们搬到博物馆保存,但是又找不到理论依据。项教授的课程让我豁然开朗,既然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相对性,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的界限就会发现变化。这些石像生所依赖的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那么就可以作为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再如赵晓华老师介绍的文物排架规律即:物以类聚,适得其所;有序摆放,特体单藏;上小下大,前高后低;上高下重,立卧随型;密而不紧,出入顺畅。我们丽水市博物馆新馆在建期间征集了大量的藏品,老馆库房越来越拥挤。怎么科学地摆放这些藏品着实令人头疼。虽然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完全实践赵老师的排架规律,但是在保证文物安全和今后的文物排架上,这个规律都具有指导作用。蔡小辉老师介绍的藏品进出库管理制度则在文物安全管理上更具规范性,在我们正在逐步完善的馆藏制度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又如吴立群老师讲授的藏品档案管理课程,将藏品档案范围扩大到藏品相关的全部信息,这对于未来藏品的保护与研究将提供更为完整的资料。同时她讲述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科研对我们馆今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课堂下,认真回味老师的课程之余,老师们——尤其是从业几十年的业界前辈们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像。如果说学习到丰富的业务知识是我此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那么深受前辈们从业理念的熏陶则是我的另一重大收获,甚至对我今后的工作更具深远影响。记得赵晓华老师在讲解藏品管理操作举例时说:民窑、官窑,进入博物馆都是我们的孩子。一句简单、随意的话却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这应该是她那颗公正无私的心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吧,这份气质让我在心里底里升起一种羡慕与敬佩的感情。她在给我们讲日常藏品操作时也要求用“捧”、“托”等让人感到尊重的动作,而不能用“拎”“提”“抓”“推”“扛”等命令的动作。仔细品味这些看是简单的辞令,其实都饱含了她对文物的爱,文物在她的手里好像拥有了生命,每一件都是值得爱的可人儿。一辈子做文物藏品工作的查永玲老师在第一课不就跟我们说“做我们这行,态度决定成败”么?爱文物,爱这一行,才是做好这一行的制胜法宝啊!故宫官窑瓷器被毁事件也证明在现代化程度日趋发达的今天,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于文物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才能安全利用高科技手段是一个严肃而棘手的问题。文物行业日益“热”起来的今天,同样衍生出许多类似问题,比如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心里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一些躁动与不安,怎样才能坐得住博物馆的“冷板凳”?等等。毋庸置疑,良好的职业操守是解决的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也做好藏品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培训期间,老师们以他们从业几十年孕育出的职业风范,一丝一缕、一点一滴、慢慢地感染了我,让我不但认清了一个文物藏品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高尚的职业操守,还暗下决心秉持这一理念,一路坚守。

       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结束了,怀着对老师、同学的依依不舍,带着厚厚的课业笔记,我们回归各自的岗位。期望我们不负重望,在这项平凡、繁杂的岗位上,以负责任的无私的态度投入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不断完善我们的文物藏品管理事业。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1244635]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