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不是“矛”和“盾”》
  • 作者:保管部 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13-5-28  已被阅读:10462次
  •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5-23) 作者:张莹莹

     

    任家古宅房檐上精美的砖雕  胡 影 摄
     



     任家古宅周围的房子几乎已经被拆尽    胡 影 摄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位于郑州市高新区东史马村的任家古宅,为郑州市2009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东史马村的城中村改造,古宅周围的房屋几乎被尽数拆除,只剩下古宅突兀伫立。据记者调查,郑州市已有一批城中村经批准实施改造,城中多处古民居面临着周围环境改变或者干脆被拆除的厄运。 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是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唯一古宅突兀存在

        5月10日,记者赶往任家古宅进行了实地探访。在拆迁现场,一座高大的砖瓦结构建筑孤零零地伫立在布满残垣断壁的废墟中,显得异常醒目。

        记者到访时,该宅院大门紧闭,大门一侧的青石条上有一块木牌,写着“非请勿入”字样。几经周折,记者进入宅院,登上院落最深处的高台,只见方圆十几公里内,推倒不久的废墟已经成为工地,离古宅不远的地基内水泥钢筋林立,吊车铲车机声轰鸣。

        2007年,作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东史马村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按照规划,村民搬进安置小区,整个村庄全部拆除。而任家古宅由于2009年获得“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分,因此被免于拆迁。

        据古宅主人任金岭介绍,任家古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古宅原为五进院落、品形布局,建成之时连房带院占地30多亩。沧海桑田,如今的任家古宅仅存两进院落,目字型布局,有房屋及藏楼10座,房间48间,占地不足4亩。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这座仅存的古宅,任金岭采取了在专家们看来十分不理性的保护措施:因为担心人多走来走去把屋内的地面踩坏,他在地面上铺了一层地板砖;为了防止雕花门窗被风雨侵蚀,他用玻璃将这些雕花罩起来。

        对于“非请勿入”的牌子,任金岭给记者的解释是,古宅的处境经当地媒体曝光后,曾经有不少文物专家甚至政府要员前来考察,但除了看看、问问,对老宅子的保护并没有任何帮助,老宅子还因此丢失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老物件。目前,任家后人非常忌讳生人来此造访。

        任金岭说,爷爷逝世时曾反复交待父亲一定要守好这点祖业,父亲2007年去世时也反复交待他,祖上留下的这处宅子一定要保护好。而他为了保护好这处老宅,宁可住在这里,夏天挨热冬天受冷,也不愿意搬进有空调的新房。他说,随着时间日益久远,房子的各个部位总是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今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房子上,在修房过程中,他渐渐学会了木工,学会了雕刻等,为了这个宅子他算是费尽了心思。

        现在宅子周围就是一个拆迁工地,很多民工在这里随地大小便,夏天到来整个宅子都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见证家族曾经的显赫

        记者在任家古宅看到,古宅大门门楣上有黑底金字匾额“辅翼国政”,二门门楣上黑底金字匾额则是“望重幹城”。任金岭告诉记者,这两个匾额均为道光皇帝所赐,但原匾已失传,这是他根据资料记载复制而成。不过,二门雕花门檐上的“皇恩浩荡”,三门屏风上的“天子万年”“福禄永崇”等字样,却是史传真迹。“御赐匾额”和“史传真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家曾经的显赫。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我们家的祖先在清代有文官也有武官,最大的曾经做到了二品官职。这些从祖坟上挖出的墓志上也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任金岭的女儿任莹说。

        “任家古宅是郑州地区存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的清代民居,宅子里边的砖雕、木雕以及布局都具有很高的价值。”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告诉记者。

        郑州市文物局的专家在考证后也得出如下书面结论:任家古宅南北44.5米,东西22.5米,进门有门楼山屏一座,山屏为木门雕花,民居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均为硬山灰瓦式建筑。前院房3座,前回廊,木门雕花纹,四角砖雕,客厅内有雕梁彩画。后院房3座,高于前院,为封闭式砖结构。民居为当地士绅任德润所建,系清代民居建筑。该民居对于研究清代中晚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木门雕花、砖雕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艺术价值。

        任金岭对记者说,到目前,古宅已经传承了十几代。近些年来,不断有当地官员劝他趁着搞开发,多要点房子多要点钱算了,别再守着破房子了,也不断有人问他房子卖不卖,喊价最高的甚至达到1亿元。不管如何,他都没有动摇过。如今在一大片工地中,只剩下任家古宅孤伶伶地坚守。现在他生怕有人来丈量祖宅,丈量之后也就意味着要拆除。

        古人和现代人的资源之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郑州城中的多处古民居也面临着可能被拆除的窘境。郑州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村民反映,村中300年至600多年的老房子群落,听说会随着上街区规划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而被拆。柏庙村村支书孙毅波也告诉记者:“据我了解,横穿柏庙村的东西走向的五云路拓宽工程规划红线是30米,如果这样,村里古宅可能会被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的老房子群落被新建的现代化社区重重包围,它们身陷其中,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此外,除了元末以来各代的古民居,孙氏祠堂、晴烟寺、国内唯一的镂空石雕牌坊、古戏楼和月牙池遗址等古迹几乎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多年来,柏庙村村民多次呼吁修缮利用这些古迹,但至今仍未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他们担心这些古迹荒着荒着,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保不住了。

        阎铁成表示:“目前郑州市已有一批城中村经批准实施改造,河南省的更是不计其数,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迫在眉睫。”郑州市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措施,确保历史文脉的传承,但在实施中面临诸多矛盾,如大部分古民居都还有人居住,如何置换文物资产还没有令各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城镇化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牵动着广大民众和专家学者的心。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牛宁认为,古民居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应搞好村镇规划,不仅要对单体的古民居和公共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同时也要对整个村落的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分散的古民居,可以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新的景点,加以开发利用,例如三峡库区老民居的集中搬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牛宁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历史的悲剧,导致660个城市千城一面。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观念是没有文化的,也很不负责任。”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8653483]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