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春秋填漆青铜鼎的保护修复》
  • 作者:保管部 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13-7-31  已被阅读:11125次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爱民 日期:2013年07月26日 


        2012年7月至9月,笔者参加了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首届青铜器保护修复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和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方法,并在老师指导下,成功修复了一件黄国故城墓葬区出土的填漆工艺青铜鼎。通过对该文物的修复,笔者掌握了青铜器文物的病害分析、矫形以及填漆工艺保护等技术,也对修复理论和修复原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填漆工艺青铜鼎的相关信息
       笔者修复的蟠虺纹青铜鼎,是1999年至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黄国故城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的。该鼎通高24.9厘米,口径25厘米,重3.54公斤;有盖,折沿,束颈,圜底,蹄足;颈上附长方形双耳均饰三角纹和蟠螭纹;盖顶正中有环状握手,握手下有六根半圆形弯曲向外撇的铜柱支撑,柱上饰人字纹;盖面正中饰蟠虺纹,其外又有锯齿纹一周及蟠虺纹两周,以凸起的綯索纹介之;鼎颈部和腹部均饰蟠虺纹及三角几何纹两周,间以凸起的綯索纹;下饰锯齿纹一周,蹄足上饰浮雕兽面。器身花纹间隙内填以黑漆。器底有黑色附着物,器底部有圆形范缝及四条范线痕迹。足部有二次补铸痕迹。
      填漆工艺在春秋时期又称“髹漆”。髹漆青铜器出土的数量很少,仅在楚国青铜器或属楚文化范围的地区出现,如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表面花纹中填黑漆的铜鼎,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的纹饰中填黑漆的青铜列鼎、青铜豆等。在铜器上髹漆,其工序与木胎漆器相同,分打底、上漆、彩绘等步骤,有时因铜器表面比较平整光滑,也有不打底直接髹漆的。髹漆使铜器变得亮丽多彩,如同彩绘一般。此外,髹漆实际上也是一种金属防锈涂料。如何加固青铜鼎纹饰间的填漆工艺,是此件青铜鼎的保护修复与其他青铜器的保护修复的不同之处。
        科学分析与检测
      首先通过前期保存现状调查、资料提取,选择一片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残片作为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显微分析仪等手段,对金属器物的合金成分、金相显微结构及锈蚀物基本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检测,并根据病害分析结果对青铜器病害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这件青铜器由于长期受地下酸、碱、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矿化锈蚀普遍较为严重,还因受墓室坍塌挤压导致严重变形、断裂、残缺,加上出土后,文物存放环境不佳,致使原有病害进一步加重,又产生了新的锈蚀。病害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矿化:鼎盖、双耳、腹部外侧的填漆工艺纹饰有严重脱落现象,特别是器身及裂隙断面处矿化严重。
      锈蚀:器物腐蚀严重部位有口沿、耳两侧及腹外侧的纹饰部位、足部。锈蚀主要表现在通体产生灰色或黑色的水坑锈,口沿与鼎体结合处已锈蚀成孔洞,鼎足根部有一些绿色的锈层,鼎双耳之间及外腹底还残存着厚厚的黑色烟炱。
      变形:铜鼎出土时,在腹部产生较大的纵向裂隙,鼎器盖、器身存在错位、弧度不一致等现象。裂隙处断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由于鼎铜胎较薄,矿化严重,会给矫形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防止在矫形中加重填漆纹饰的脱落,矫形前必须对填漆工艺纹饰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再采用专业矫形工具进行矫正,达到文物本体损坏小、工作效率高、矫形后不易反弹的效果。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1.清洗
      对器盖、器身矿化严重部位的锈蚀和污染物,采用棉签蘸无水乙醇的方法进行清洗。先做实验块,以选择最好的清洗方法和清洗程度,并确定最终的清洗标准。
      使用去离子水、酒精和1:1的酒精+水溶液分别做试验,用棉签蘸取溶液从上往下滚动清洗浮土。因打磨填漆工艺纹饰较浅易脱落,故清洗力度不宜过大。实验发现用1:1的酒精+水溶液既能清洗掉附着物和污染物,又与文物本体颜色相近,故选用1:1的酒精+水溶液作为清洗剂。
      对器物足部存在的白色结垢,采用手术刀、牙科钻交替进行清洗,去除后用2A将表面擦拭干净。
      2.加固
      为了达到比较满意的加固效果,也做了试验块:
      (1)选用3%B-72酒精溶液,用棉签蘸取进行加固,因酒精挥发性好 、渗透性差等原因,加固后效果不明显(图1);
      (2)选用5%B-72酒精溶液,用脱脂棉蘸取后敷贴在加固部位一小时,经观察表层的填漆纹饰仍会脱落(图2);
      (3)选用进口雷马士300渗透液和一种专业的土遗址加固液,用小毛刷涂刷分别进行试验,效果仍不明显,强度不够(图3);
      (4)选用表面封护剂丙烯酸树脂(ParaloidB72),因其易溶于丙酮溶液,在器物表面能够形成透明的保护膜,既能防止BTA的升华,还能进一步阻断保存环境中各种腐蚀介质与青铜器的接触,同时能对保存状态较差的器物起到加固的作用。
      选用3%、6%的B-72丙酮溶液分别做试验块,发现3%B-72丙酮溶液加固后的颜色接近器物本体颜色,但强度稍差(图4);6%的B-72丙酮溶液加固后强度较好,但颜色比本体颜色稍暗。后用丙酮溶液擦拭6%B-72加固后的试验块表面,观察发现其颜色和本体颜色接近,强度基本没减弱。
      经过试验,最终决定用6%B-72丙酮溶液对器盖、器体表层的填漆纹饰进行加固。
      3.矫形
    一般采取工具整形法,这是目前国内修复行业一种成熟的借助现有或自制特殊工具对器物变形部位进行冷处理的有效办法。要求操作求稳,支点找准,加力避狠,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4.焊接
      采用传统锡焊法对整形残片进行焊接。打磨焊口一般选在铜器内壁,使外表纹饰完整保存。为增加整体牢固强度,可采用间断点焊或两面焊口,受力较大的区域则采用连续焊口。焊接法对青铜器破坏较大,实施中尽量少用。建议在不影响文物外观的情况下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固黏接。
      5.补配
      对于此件铜鼎面积较大的残缺部分,直接采用有一定厚度的铜皮,剪成相应的形状,调整铜皮的弧度,打磨破口,用锡焊将其与文物本体相连接。如补上的铜皮厚度不够,可在其上涂抹掺加颜料的原子灰,在残缺部分进行补全和全色。待原子灰湿度和硬度适中时,再进行弧度调整和手工雕刻纹饰,使补缺和全色部分和文物整体相协调。
      对于小面积的孔洞,采用高分子黏接材料和铜粉加上矿物颜料进行补配处理。纹饰部分采用手工雕刻的办法完成。
      6.做旧
      修复补配完整后,在补配块和焊接处用聚酯腻子多次打磨平整。依照原器物的固有颜色和锈层,用矿物颜料做出各种层次的锈色,采用“喷点法”进行着色处理,使之与原器物和谐统一。
      7.封护
      封护后可将环境中的氧气、水分与铜鼎隔绝,达到防止锈蚀蔓延的目的。一般选择使用的封护剂应具有不易分解、对文物外观改变小、耐老化、有效期长等特点。具体做法是,依据修复好的器物的表面状况,采用1%~3%浓度的B-72溶液进行一至二次刷涂封护处理。
      最后把文物修复档案填写完整,所有记录资料归入保护档案。(2013年7月26日7版)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616794]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