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
  • 作者:保管部 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13-9-17  已被阅读:12406次
  •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3968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1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2

    施工过程中的专家咨询

    建设单位: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

    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监理单位: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东梨园内,海拔895米,属于太原东山山前的黄土台塬区,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

      200012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200210月打开主室,墓志记载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墓葬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北朝壁画,发掘工作结束。发掘过程中,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照壁悬挂加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即对墓葬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工作站,修建了保护设施,派专人进行现场保护;对墓葬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对墓葬封土堆上的盗洞进行保护治理,进行防雨排水的保护工作。20127月,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徐显秀墓上方原搭建的简易篷布棚外围修建了彩钢板房,大大减缓了对墓内微环境的影响,为墓内壁画的保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发掘奖。2006年,北齐徐显秀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受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委托,敦煌研究院对徐显秀墓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完成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方案于200912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13月,受徐显秀墓文管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国家文物局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的意见,于20116月至20121030日对徐显秀墓壁画实施了分项保护修复工程。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2.3平方米,完成了徐显秀墓墓道、过洞、天井土体的锚固加固,对主室砖券洞口坍塌、结构失稳部分进行了砖体更换与支顶,达到了预期的保护效果。      

           工程完工后,由山西省文物局组织,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保护专家对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实施,工程措施合理,实现了对墓葬的有效保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动态管理,实行了专家咨询制度,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工程资料齐全、规范,达到设计要求,质量合格;该工程的保护措施和成果可在同类壁画中借鉴和推广。

           20136月,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工程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墓葬病害

         徐显秀墓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完整的壁画墓葬。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壁画面积约330平方米,按其壁画制作方法可分为两部分:墓道、过洞和天井部分(含照壁);甬道和主室部分。

       墓道、过洞和天井壁画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起甲、酥碱、空鼓、颜料层脱落和壁面污染等。鼠洞和昆虫洞穴沿墓壁和回填土结合部位纵横交错,使墓壁酥松,壁画层剥蚀。由过洞顶部盗洞进入的污水在壁画表面形成黑色淤泥层,壁画表面污染严重。过洞顶部已完全塌毁,导致墓道照壁壁画出现断裂、错位、残损等病害。

       甬道和主室壁画主要存在空鼓、变形、酥碱、起甲、脱落、污染等病害,特别是空鼓、变形、酥碱、起甲病害严重,同一区域壁画同时存在多种病害。甬道因长期受压,墙壁变形,致使壁画与墙体分离、脱落;甬道内因盗墓者人为破坏,壁画亦大面积脱落。主室壁画出土时外观尚好,但在沉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面积空鼓、酥碱、起甲、颜料粉化脱落、污染、变形等多种病害。空鼓严重的已脱离砖墙约10 厘米,并出现大面积脱落现象;起甲、酥碱严重,壁画颜料粉化脱落严重,部分壁画已经产生变色现象。

       墓道两壁裂隙发育,纵横交错的裂隙将其切割成独立的块体。墓道顶部距墓壁约80 厘米附近各有一条平行于墓壁的垂直贯通性裂隙,裂隙宽达3厘米左右,加剧了墓壁的破坏。

       甬道砌体结构存在局部变形、部分砖块被压碎、断裂,局部外闪,幸有甬道北端的封门墙才得以保存。主室墙壁有不均匀沉降现象,造成主室墙壁变形断裂,边缘处所铺地砖因墓壁下沉而倾斜。甬道变形、断裂病害主要分布在券顶部分,特别是与主室相连的北端最为严重。主室的沉降变形、断裂病害主要集中在东南角、西北角,分别下沉20厘米和18厘米,墙面下沉引起地面的严重变形。南壁中部变形、断裂也非常严重。

    工程实施

        本工程分壁画保护与土体加固两部分。

        一、壁画保护修复

        起甲壁画的修复。先用洗耳球和软毛刷除去壁画背部及表面的尘土,然后用软毛刷浸蘸纯净水,将棉纸条贴在起甲的壁画表面,与周边的地仗或颜料层黏连在一起,进行临时固定保护。将黏结剂注射入起甲病害背面后,用纺绸包裹的医用脱脂棉球滚压起甲壁画表面。揭去壁画表面的封护棉纸,在壁画表面垫棉纸后用木制修复刀将起甲壁画回贴归位。

        空鼓壁画的修复。用洗耳球或软毛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后,轻敲壁画,确定开孔位置。把针头插入灌浆孔中,用棉花密封(便于更好地灌浆)后,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注浆完毕用棉花将灌浆孔密封,待浆液干后去除棉花,用和原地仗相同的材料填补灌浆孔并做旧。根据壁画空鼓和裂缝的状况,用可调丝杆固定支顶壁板,进行临时保护。

      地仗残损壁画的修复。对于壁画地仗脱落病害,根据壁画的颜色线条和裂缝来确定脱落壁画的位置,用熟石灰将其归位回贴,尽量减小壁画之间的缝隙,使壁画在同一平面上。对于壁画地仗破损病害,首先取出移位地仗,将破损错位的地仗碎块清理并编号备用,然后用修复刀将地仗空鼓墙体的尘土杂质清理干净。用支顶架将空鼓壁画归位支顶,防止脱落。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在脱落的壁画背面抹上和好的石灰,同时在其相应的墙体位置也抹上石灰,将脱落地仗回贴。

      裂隙壁画的修复。首先将裂隙杂物清除干净,将裂缝弄潮湿,使泥与土体黏结得更好,不易开裂和脱落。确定锚杆位置将其插入后,用泥和土块填充裂隙与地仗破损处。

      酥碱壁画的修复。具体工艺措施为:除尘——填垫泥浆——注射黏结剂——回贴颜料层——再次注射黏结剂——滚压——压平壁画——敷贴吸水脱盐垫——更换吸水脱盐垫——二次脱盐。

        二、土体锚固技术

      揭取壁画。为了最大限度保存壁画的完整性,开孔时选在没有画面的部位,在钻孔前先将表面壁画进行揭取,揭取壁画体积为20厘米×20厘米×20厘米。

      钻孔。用自制工具手工成孔,孔的长度有1米、2米、3米三种规格,孔径为70 毫米,角度为10°

      放置锚杆。放置锚杆时要在锚杆两端绑上铁丝,使锚杆与锚孔共轴,放置锚杆的同时将两根灌浆管一起放进去,一个孔用来灌浆,一个作为通气孔。

      灌浆。采用100 毫升注射器人工灌浆,随着浆液的推进,慢慢向外抽灌浆管,浆液灌满后约10分钟,用另一条灌浆管进行补浆。

      放置托盘。灌浆结束后3天,安装托盘、螺母。安装前在锚杆上画一个箭头,紧螺母时力道要适中,锚杆不能有转动。

     

      回贴壁画。回贴前先对壁画进行剪薄处理。为了防止壁画断裂,在壁画周围缠上宣纸,用胶带绑好,使用手工锯将多出来的土块锯掉。回贴时在托盘周围填泥,使之平整。回贴后壁画与周边在同一表面上。

    工程五大特色

    建设单位: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

    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监理单位: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东梨园内,海拔895米,属于太原东山山前的黄土台塬区,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

      200012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200210月打开主室,墓志记载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墓葬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北朝壁画,发掘工作结束。发掘过程中,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照壁悬挂加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即对墓葬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工作站,修建了保护设施,派专人进行现场保护;对墓葬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对墓葬封土堆上的盗洞进行保护治理,进行防雨排水的保护工作。20127月,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徐显秀墓上方原搭建的简易篷布棚外围修建了彩钢板房,大大减缓了对墓内微环境的影响,为墓内壁画的保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发掘奖。2006年,北齐徐显秀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受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委托,敦煌研究院对徐显秀墓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完成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方案于200912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13月,受徐显秀墓文管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国家文物局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的意见,于20116月至20121030日对徐显秀墓壁画实施了分项保护修复工程。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2.3平方米,完成了徐显秀墓墓道、过洞、天井土体的锚固加固,对主室砖券洞口坍塌、结构失稳部分进行了砖体更换与支顶,达到了预期的保护效果。   

        工程完工后,由山西省文物局组织,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保护专家对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实施,工程措施合理,实现了对墓葬的有效保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动态管理,实行了专家咨询制度,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工程资料齐全、规范,达到设计要求,质量合格;该工程的保护措施和成果可在同类壁画中借鉴和推广。

        20136月,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工程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墓葬病害

        徐显秀墓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完整的壁画墓葬。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壁画面积约330平方米,按其壁画制作方法可分为两部分:墓道、过洞和天井部分(含照壁);甬道和主室部分。

     

      墓道、过洞和天井壁画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起甲、酥碱、空鼓、颜料层脱落和壁面污染等。鼠洞和昆虫洞穴沿墓壁和回填土结合部位纵横交错,使墓壁酥松,壁画层剥蚀。由过洞顶部盗洞进入的污水在壁画表面形成黑色淤泥层,壁画表面污染严重。过洞顶部已完全塌毁,导致墓道照壁壁画出现断裂、错位、残损等病害。

      甬道和主室壁画主要存在空鼓、变形、酥碱、起甲、脱落、污染等病害,特别是空鼓、变形、酥碱、起甲病害严重,同一区域壁画同时存在多种病害。甬道因长期受压,墙壁变形,致使壁画与墙体分离、脱落;甬道内因盗墓者人为破坏,壁画亦大面积脱落。主室壁画出土时外观尚好,但在沉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面积空鼓、酥碱、起甲、颜料粉化脱落、污染、变形等多种病害。空鼓严重的已脱离砖墙约10 厘米,并出现大面积脱落现象;起甲、酥碱严重,壁画颜料粉化脱落严重,部分壁画已经产生变色现象。

      墓道两壁裂隙发育,纵横交错的裂隙将其切割成独立的块体。墓道顶部距墓壁约80 厘米附近各有一条平行于墓壁的垂直贯通性裂隙,裂隙宽达3厘米左右,加剧了墓壁的破坏。

      甬道砌体结构存在局部变形、部分砖块被压碎、断裂,局部外闪,幸有甬道北端的封门墙才得以保存。主室墙壁有不均匀沉降现象,造成主室墙壁变形断裂,边缘处所铺地砖因墓壁下沉而倾斜。甬道变形、断裂病害主要分布在券顶部分,特别是与主室相连的北端最为严重。主室的沉降变形、断裂病害主要集中在东南角、西北角,分别下沉20厘米和18厘米,墙面下沉引起地面的严重变形。南壁中部变形、断裂也非常严重。

    工程实施

        本工程分壁画保护与土体加固两部分。

        一、壁画保护修复

        起甲壁画的修复。先用洗耳球和软毛刷除去壁画背部及表面的尘土,然后用软毛刷浸蘸纯净水,将棉纸条贴在起甲的壁画表面,与周边的地仗或颜料层黏连在一起,进行临时固定保护。将黏结剂注射入起甲病害背面后,用纺绸包裹的医用脱脂棉球滚压起甲壁画表面。揭去壁画表面的封护棉纸,在壁画表面垫棉纸后用木制修复刀将起甲壁画回贴归位。

        空鼓壁画的修复。用洗耳球或软毛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后,轻敲壁画,确定开孔位置。把针头插入灌浆孔中,用棉花密封(便于更好地灌浆)后,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注浆完毕用棉花将灌浆孔密封,待浆液干后去除棉花,用和原地仗相同的材料填补灌浆孔并做旧。根据壁画空鼓和裂缝的状况,用可调丝杆固定支顶壁板,进行临时保护。

      地仗残损壁画的修复。对于壁画地仗脱落病害,根据壁画的颜色线条和裂缝来确定脱落壁画的位置,用熟石灰将其归位回贴,尽量减小壁画之间的缝隙,使壁画在同一平面上。对于壁画地仗破损病害,首先取出移位地仗,将破损错位的地仗碎块清理并编号备用,然后用修复刀将地仗空鼓墙体的尘土杂质清理干净。用支顶架将空鼓壁画归位支顶,防止脱落。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在脱落的壁画背面抹上和好的石灰,同时在其相应的墙体位置也抹上石灰,将脱落地仗回贴。

      裂隙壁画的修复。首先将裂隙杂物清除干净,将裂缝弄潮湿,使泥与土体黏结得更好,不易开裂和脱落。确定锚杆位置将其插入后,用泥和土块填充裂隙与地仗破损处。

      酥碱壁画的修复。具体工艺措施为:除尘——填垫泥浆——注射黏结剂——回贴颜料层——再次注射黏结剂——滚压——压平壁画——敷贴吸水脱盐垫——更换吸水脱盐垫——二次脱盐。

        二、土体锚固技术

      揭取壁画。为了最大限度保存壁画的完整性,开孔时选在没有画面的部位,在钻孔前先将表面壁画进行揭取,揭取壁画体积为20厘米×20厘米×20厘米。

     

      钻孔。用自制工具手工成孔,孔的长度有1米、2米、3米三种规格,孔径为70 毫米,角度为10°

      放置锚杆。放置锚杆时要在锚杆两端绑上铁丝,使锚杆与锚孔共轴,放置锚杆的同时将两根灌浆管一起放进去,一个孔用来灌浆,一个作为通气孔。

      灌浆。采用100 毫升注射器人工灌浆,随着浆液的推进,慢慢向外抽灌浆管,浆液灌满后约10分钟,用另一条灌浆管进行补浆。

      放置托盘。灌浆结束后3天,安装托盘、螺母。安装前在锚杆上画一个箭头,紧螺母时力道要适中,锚杆不能有转动。

      回贴壁画。回贴前先对壁画进行剪薄处理。为了防止壁画断裂,在壁画周围缠上宣纸,用胶带绑好,使用手工锯将多出来的土块锯掉。回贴时在托盘周围填泥,使之平整。回贴后壁画与周边在同一表面上。

    工程五大特色

    建设单位: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

    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监理单位: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东梨园内,海拔895米,属于太原东山山前的黄土台塬区,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

      200012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200210月打开主室,墓志记载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墓葬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北朝壁画,发掘工作结束。发掘过程中,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照壁悬挂加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即对墓葬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工作站,修建了保护设施,派专人进行现场保护;对墓葬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对墓葬封土堆上的盗洞进行保护治理,进行防雨排水的保护工作。20127月,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徐显秀墓上方原搭建的简易篷布棚外围修建了彩钢板房,大大减缓了对墓内微环境的影响,为墓内壁画的保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发掘奖。2006年,北齐徐显秀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受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委托,敦煌研究院对徐显秀墓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完成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方案于200912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13月,受徐显秀墓文管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国家文物局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的意见,于20116月至20121030日对徐显秀墓壁画实施了分项保护修复工程。工程共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2.3平方米,完成了徐显秀墓墓道、过洞、天井土体的锚固加固,对主室砖券洞口坍塌、结构失稳部分进行了砖体更换与支顶,达到了预期的保护效果。   

        工程完工后,由山西省文物局组织,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保护专家对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实施,工程措施合理,实现了对墓葬的有效保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动态管理,实行了专家咨询制度,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工程资料齐全、规范,达到设计要求,质量合格;该工程的保护措施和成果可在同类壁画中借鉴和推广。

        20136月,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保护工程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墓葬病害

        徐显秀墓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完整的壁画墓葬。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壁画面积约330平方米,按其壁画制作方法可分为两部分:墓道、过洞和天井部分(含照壁);甬道和主室部分。

      墓道、过洞和天井壁画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起甲、酥碱、空鼓、颜料层脱落和壁面污染等。鼠洞和昆虫洞穴沿墓壁和回填土结合部位纵横交错,使墓壁酥松,壁画层剥蚀。由过洞顶部盗洞进入的污水在壁画表面形成黑色淤泥层,壁画表面污染严重。过洞顶部已完全塌毁,导致墓道照壁壁画出现断裂、错位、残损等病害。

      甬道和主室壁画主要存在空鼓、变形、酥碱、起甲、脱落、污染等病害,特别是空鼓、变形、酥碱、起甲病害严重,同一区域壁画同时存在多种病害。甬道因长期受压,墙壁变形,致使壁画与墙体分离、脱落;甬道内因盗墓者人为破坏,壁画亦大面积脱落。主室壁画出土时外观尚好,但在沉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面积空鼓、酥碱、起甲、颜料粉化脱落、污染、变形等多种病害。空鼓严重的已脱离砖墙约10 厘米,并出现大面积脱落现象;起甲、酥碱严重,壁画颜料粉化脱落严重,部分壁画已经产生变色现象。

      墓道两壁裂隙发育,纵横交错的裂隙将其切割成独立的块体。墓道顶部距墓壁约80 厘米附近各有一条平行于墓壁的垂直贯通性裂隙,裂隙宽达3厘米左右,加剧了墓壁的破坏。

      甬道砌体结构存在局部变形、部分砖块被压碎、断裂,局部外闪,幸有甬道北端的封门墙才得以保存。主室墙壁有不均匀沉降现象,造成主室墙壁变形断裂,边缘处所铺地砖因墓壁下沉而倾斜。甬道变形、断裂病害主要分布在券顶部分,特别是与主室相连的北端最为严重。主室的沉降变形、断裂病害主要集中在东南角、西北角,分别下沉20厘米和18厘米,墙面下沉引起地面的严重变形。南壁中部变形、断裂也非常严重。

    工程实施

        本工程分壁画保护与土体加固两部分。

        一、壁画保护修复

        起甲壁画的修复。先用洗耳球和软毛刷除去壁画背部及表面的尘土,然后用软毛刷浸蘸纯净水,将棉纸条贴在起甲的壁画表面,与周边的地仗或颜料层黏连在一起,进行临时固定保护。将黏结剂注射入起甲病害背面后,用纺绸包裹的医用脱脂棉球滚压起甲壁画表面。揭去壁画表面的封护棉纸,在壁画表面垫棉纸后用木制修复刀将起甲壁画回贴归位。

        空鼓壁画的修复。用洗耳球或软毛刷除去壁画表面的浮尘后,轻敲壁画,确定开孔位置。把针头插入灌浆孔中,用棉花密封(便于更好地灌浆)后,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注浆完毕用棉花将灌浆孔密封,待浆液干后去除棉花,用和原地仗相同的材料填补灌浆孔并做旧。根据壁画空鼓和裂缝的状况,用可调丝杆固定支顶壁板,进行临时保护。

      地仗残损壁画的修复。对于壁画地仗脱落病害,根据壁画的颜色线条和裂缝来确定脱落壁画的位置,用熟石灰将其归位回贴,尽量减小壁画之间的缝隙,使壁画在同一平面上。对于壁画地仗破损病害,首先取出移位地仗,将破损错位的地仗碎块清理并编号备用,然后用修复刀将地仗空鼓墙体的尘土杂质清理干净。用支顶架将空鼓壁画归位支顶,防止脱落。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用注射器由下而上依次注入壁画的空鼓部位。在脱落的壁画背面抹上和好的石灰,同时在其相应的墙体位置也抹上石灰,将脱落地仗回贴。

      裂隙壁画的修复。首先将裂隙杂物清除干净,将裂缝弄潮湿,使泥与土体黏结得更好,不易开裂和脱落。确定锚杆位置将其插入后,用泥和土块填充裂隙与地仗破损处。

      酥碱壁画的修复。具体工艺措施为:除尘——填垫泥浆——注射黏结剂——回贴颜料层——再次注射黏结剂——滚压——压平壁画——敷贴吸水脱盐垫——更换吸水脱盐垫——二次脱盐。

        二、土体锚固技术

      揭取壁画。为了最大限度保存壁画的完整性,开孔时选在没有画面的部位,在钻孔前先将表面壁画进行揭取,揭取壁画体积为20厘米×20厘米×20厘米。

      钻孔。用自制工具手工成孔,孔的长度有1米、2米、3米三种规格,孔径为70 毫米,角度为10°

      放置锚杆。放置锚杆时要在锚杆两端绑上铁丝,使锚杆与锚孔共轴,放置锚杆的同时将两根灌浆管一起放进去,一个孔用来灌浆,一个作为通气孔。

      灌浆。采用100 毫升注射器人工灌浆,随着浆液的推进,慢慢向外抽灌浆管,浆液灌满后约10分钟,用另一条灌浆管进行补浆。

      放置托盘。灌浆结束后3天,安装托盘、螺母。安装前在锚杆上画一个箭头,紧螺母时力道要适中,锚杆不能有转动。

      回贴壁画。回贴前先对壁画进行剪薄处理。为了防止壁画断裂,在壁画周围缠上宣纸,用胶带绑好,使用手工锯将多出来的土块锯掉。回贴时在托盘周围填泥,使之平整。回贴后壁画与周边在同一表面上。

    工程五大特色

    综观整个过程,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工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先试验后实施

        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在接受了此项任务后,于20116月首先组织人员开展了对徐显秀墓保存现状的详细调查,并对特征病害颜料层起甲、地仗空鼓、墓道裂隙、甬道砖体坍塌等病害的加固材料与工艺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以丙烯酸和硅丙为主要材料的起甲壁画加固材料,以石灰、黏土为填料,丙烯酸为主剂的空鼓壁画灌浆材料和地仗加固材料,以锚固为主、烧料礓石、石英砂为灌浆材料的墓道裂隙加固材料和工艺,为工程的后续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理念是文化遗产工程设计理念和意图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通过施工中信息的反馈实现动态设计,弥补工程原有设计的不足,在工程实践中互动式发展。在徐显秀墓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意见中对墓道裂隙加固中锚杆的数量、材质等提出的要求,建设单位协同设计单位进行了施工图的深化设计,施工单位对锚杆、灌浆材料等又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力学稳定性计算,确定了裂隙加固中采用的锚杆数量、材质和施工工艺等,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保证了材料工艺的可行和文物的万无一失。施工过程各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有效促进了施工各方对徐显秀墓的价值和状态的认知,从而深层次的探讨保护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获取的所有信息对指导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研究贯穿施工全程

        施工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的基础。在徐显秀墓保护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墓室壁画的特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实施了对徐显秀墓室的温湿度环境监测、墓道土体裂隙变形监测、降雨入渗监测,开展了植物根系对墓室土体的破坏监测及防治措施研究、墓室土体裂隙锚固与灌浆技术研究、空鼓灌浆加固与加固后效果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等。施工中现场试验研究,时间跨度前后两年,确保了工程中施工材料、工艺的可行性,保证了施工的质量。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对工程后期徐显秀墓的长期监测与维护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专家咨询制度与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专家咨询制度和多学科的合作在解决复杂、多样、多学科的工程技术难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在完成了对徐显秀墓保护工程的现场试验后,于20127月由太原市文物局邀请国内文物保护专家对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进行了阶段评估,并为工程把脉,对原设计中关于甬道坍塌砖砌体的三种实施方案进行评估,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因此,通过咨询长期从事文化遗产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凭借他们多年来总结和凝练的丰富经验,深入探讨、评价和研究论证具体的保护措施,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从而最大限度的促使保护措施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五、完善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相结合

        在徐显秀墓保护工程的项目组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等阶段中,各参加单位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与工程实施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各方有效的组织各专业人员协调和搭配,对所有的组织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控制,建立了施工安全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合理优化施工工序有效的保证了施工工期,各方领导的协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了拟定目标的实现。

        徐显秀墓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治理了墓室现存的各类病害,解决了墓室、墓道及壁画等的稳定性的问题,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对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然而,对墓室壁画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工程实施后期,除加强对遗址的日常管理、维护与长期监测外,巩固保护的实施成果,还应进一步完善各方统筹和协调机制,从多学科、多手段、多渠道联合出发,构建长期有效的遗址环境监测和控制体系、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实现对徐显秀墓的长久保护和有效利用。(2013968版)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661566]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