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石湾龙窑保护初探》
  • 作者:保管部 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13-10-16  已被阅读:11734次
  •     来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9(4):65-68              作者:李燕娟
       
       
    :石湾窑从宋代开始使用龙窑烧制陶器,至明清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著名的南国陶都。随着时代变迁和生产方式转变,龙窑日渐式微,现只剩下三座龙窑。龙窑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对龙窑现在面临的不合现代生产要求、龙窑技艺濒临失传、燃料难求、周围环境存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以分段承包的方式增加龙窑的使用率,并且成立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龙窑的保护工作,采用多种办法,使这一珍贵的活文物万古长青。

        关键词:石湾龙窑;历史;价值;现状;保护措施

        一、龙窑的历史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石湾龙窑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1972年对广东南海小塘奇石村进行发掘考察,在古窑集中的九个山冈上,共露出二十多座北宋时期的长条形斜坡式龙窑,小塘奇石村出土的陶瓷的器型、釉色、烧制方法与石湾龙窑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学者将其归为石湾窑口。根据当时参加考古挖掘的邹华先生介绍:龙窑长约30~40米长,1.2~1.5,窑的中部最高1.7米。窑灶的中间每隔2~2.5米竖以圆柱支撑着窑顶。整个窑灶内的容积约136~150立方米,每窑一次可装烧中等日用器皿,如碗碟器件约3万至4万件。

    在石湾镇本土,龙窑在元末已经使用。石湾霍氏族谱内有一份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订立的文灶合同,开篇提到:祖建文灶经今三百余年。据族谱记载霍氏是在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从广东南雄迁居石湾。在族谱中绘有文灶的图样:文灶全长约30,窑灶最低处设有一火膛,用作加木柴生火加温,灶壁设有窑门,以方便装卸坯件或成品。窑灶两壁各向有一排火眼(投柴孔),每个火眼相距70~80厘米。窑灶最高处开一窗口设一明栏,使风从最低的火膛吹入,随龙窑向上,最后由栏尾的明栏吹出。

    元代及以前的龙窑存在一些缺陷,/窑身两旁各有一排火眼(投柴孔穴),这种龙窑坡度小,抽力小,火焰短,窑温不均。明代对龙窑进行了改革,将设在窑壁两旁的火眼,改在窑顶之上,并增设为每行五个。这样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废品率。明代的龙窑改革,是石湾陶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明清时期,石湾陶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产品大量畅销海内外,清代光绪年间南海乡土志#矿物制造记载:,,缸瓦窑石湾为盛,年中贸易过百万,为工业一大宗。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当时石湾陶业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出现了按产品的类别不同而形成的二十四个陶业生产行会,俗称/二十四行。清代出现了砌窑行,砌窑行堂名陶始。清乾隆年间从广州来石湾定居的蒙氏家族是砌窑世家。辛亥革命后,石湾的陶业逐渐衰落,陶器的生产大减,许多龙窑也停烧。1937年日寇侵华前,石湾有陶窑68座。至日寇侵占时期,全业陷于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石湾仅存十几座龙窑,其中只有七座能进行生产。新中国建立后,饱经劫难的石湾陶瓷,开始恢复生产。重建了二十多座龙窑。但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变化,大部分龙窑被拆除,现只留下三座龙窑。

    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为石湾现存的三座龙窑。南风古灶位于石湾高庙路6,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几经修葺,现长34.4,1.54~2.42,0.8~1.94,窑背上共有火眼29,倾斜度为12b。高灶位于南风古灶侧,两灶相距不到10,建于明代万历年间,32.16,1.5~2.25,1.34~1.78,窑背上有火眼26排。两窑清代属于水巷大盆行的窑炉,烧制各式日用盆类、油樽类,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而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现为石湾陶瓷博物馆管理。同庆灶位于石湾镇东风路17,石湾新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内(即原石湾美术陶瓷厂),17,1.37~1.82,0.94~1.67,倾斜度为16b,窑背上有火眼22排。

        二、龙窑的价值

    1.历史和科学价值 在中国使用了3000多年的龙窑,大部分只剩余遗迹或完全湮灭了。石湾现存的古龙窑南风古灶和高灶,几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提出的关于南风古灶、高灶的评估意见认为:(指南风古灶)是石湾陶瓷业繁盛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已成为我国南方陶瓷生产所使用的龙窑的定型,邻侧的高灶,也是这一类的龙窑。南风古灶是我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重大革新典范,对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是石湾窑现存的代表,见证了古代佛山陶瓷生产曾达到的技术高峰,也通过其产品和造窑的技术体现了明清直至当代佛山手工业发展情况、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更显出其历史价值。

    2.社会文化价值 南风古灶等三座龙窑,不仅表现其本身作为文物留下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它同时也从侧面记载文物所在年代的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等,是佛山历史变革、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作为佛山市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它彰显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弘扬了陶文化,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3.艺术价值 石湾窑釉色丰富多彩,自明代开始,仿各大名窑釉色,并仿中有创,创中有新,以仿钧釉最为成功,创制出著名的广钧。此外,仿哥窑的百级碎,仿龙泉的/梅子青,仿建窑的/鹧鸪斑,也成为石湾窑釉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釉色都是经过石湾陶工长时间的研究调试,在龙窑中烧成。龙窑煅烧产品,会出现/龙窑效果:胎和釉的色泽自然统一,釉色古朴浑厚,变幻淋漓,表面没有刺眼的/贼光,胎色油润并带有温和的光泽。/龙窑效果的产生是因为龙窑使用的是木柴,在高温烧成的时间里,与其他窑炉相比需要更大的窑压,空气在龙窑内转换速度慢,作为燃料的木柴含有大量的钾,它与石湾传统陶釉配方里的极易挥发的材料硼砂、盐,以及一些在高温状态时也会挥发的有色金属如铅、铜、铁等,同窑内的其他气体混为一体,并在窑内慢速转换,经与制品较长时间的接触,使制品表面产生一种特殊的变化,于是便出现了/龙窑效果。龙窑在煅烧过程中,有一些区域会烧出窑变釉,因偶然产生,可遇不可求,色彩千变万化,所以又称为/窑宝。

    4.龙窑技艺传承的载体 南风古灶等三座龙窑的完好保存,对龙窑技艺的传承有重大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龙窑不存在了,那么龙窑技艺如何能保存呢?龙窑技艺是石湾陶工经过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陶瓷历史上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窑的存在和使用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龙窑继续使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传承的空间和物质基础。

    5.陶艺文化的交流的桥梁 中国最古老、至今仍在使用、沿用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激发了无数艺术家寻根溯源的冲动。近十年来石湾当地政府围绕龙窑柴烧艺术主题组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来进行创作和研讨活动,得到陶艺家们的热烈响应,他们欢聚在南风古灶旁,进行陶艺研讨、创作,石湾龙窑成为国内与国外陶艺文化的交流的桥梁。

        三、龙窑目前存在的困境

    1.烧窑技艺濒临失传 龙窑技艺的经验性很强,烧窑师傅技术的优劣关系到整窑产品烧成的好坏与成败。在烧窑过程中,因龙窑的烧成带是移动的,同一窑的产品中哪一段需要什么温度,文火还是武火,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借助,全靠师傅的经验来判断。烧窑技艺不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载传播,主要是靠经验积累。学徒要跟师傅工作多年,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独立工作的烧窑师傅。现石湾有经验的师傅很多年纪老迈或已辞世,青年一代又不喜干这一重体力活,龙窑柴烧技艺的传承存在困难。

    2.修砌窑技艺濒临失传 砌窑全过程没有预制件,没有精密的仪器测量,全凭师傅目测指挥。修砌好的龙窑,内窑腔形状流畅合理,利于热气的升降和气氛的控制,有优良的装烧性能。龙窑修砌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复杂,历史上许多烧窑师傅同时也是修窑师傅。然而龙窑的修砌技艺与柴烧技艺一样,面临同样的困境。

    3.不适合现代烧窑的要求 龙窑是一种很不稳定、难以控制的窑炉,每窑产品的好坏很容易受温度、湿度、气压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现代陶瓷生产的要求。石湾现在烧制建筑陶瓷多采用先进的流水线设备,按设定程序生产,产品整齐划一,这是龙窑所无法做到的。艺术陶瓷作品体量小,造型工艺细致复杂,适合使用较小型的气窑或电窑来烧制。龙窑这种容积大、温度难控制的旧式窑种,适合烧制以前那些对产品要求不高而又大量使用的日用陶瓷器,但到了现代已经没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了。

    4.烧窑成本在增加 龙窑以木柴为燃料,每窑使用的数量与窑的长度和煅烧产品的品种有关,例如南风古灶,以烧花盆计算,每窑大小套叠可装烧花盆3000多个,每烧一次窑需要木柴吨。现在对森林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大量烧木柴很不环保,而且木柴价格一直在升,烧窑成本明显增加。

    5.龙窑的周围环境存在隐忧 南风古灶和高灶陶窑现处于拥挤的闹市中,被许多不协调的建筑围绕着,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在南风古灶和高灶后面的街道为很窄的石巷路,救火车不能进入,如果发生火险对龙窑和古民居都会有很大的危害。同庆灶位于新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的一个密闭的室内,与车间大楼仅一墙之隔,也存在空间太小和有火灾隐患的问题。

        四、龙窑的保护

    石湾的龙窑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应从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保护:
         1.
    提高龙窑的使用价值 窑炉有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特性,因此应充分利用它,使其进行不间断的烧制,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并从两方面发掘其潜力:

    (1)开发丰富多彩的传统釉色。现在石湾陶艺收藏越来越热,龙窑制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关注和追捧的对象。2009年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浴火凤凰石湾窑窑宝展10天之内超过50万人次参观了展览。石湾的陶艺厂家可以此为契机,建立龙窑柴烧陶艺品品牌,开发石湾历史上著名的釉色品种,以龙窑独特的柴烧制品的魅力,吸引更多人收藏这类陶艺品。

    (2)以分段承包的方式租给陶艺家使用。现有不少来自不同地方的陶艺家租用了南风古灶附近的老房子进行创作,他们都有在龙窑烧作品的强烈愿望。但龙窑容积大,一两位陶艺家的作品很难塞满一条龙窑,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通过分段承包的方式租给陶艺家使用,将龙窑分段,列明每一段装烧泥坯的数量、大小、价钱等,让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租用火位。这样既满足了艺术创作者的需要,又促进了龙窑的使用。

    2.建立保护管理机构及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成立龙窑的保护管理机构,对于保护龙窑意义重大,这个管理机构负责以下的工作:(1)根据文物保护的法规,结合文物的具体情况,制定龙窑的管理制度。(2)建立相关的机制,包括专业人员的聘用机制、传承人的培养机制、保护基金的使用机制、档案的管理机制等,要保证措施能得以实施。(3)监督管理龙窑的使用,与使用单位签订协议,确保龙窑的保护性利用。(4)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对龙窑进行日常的管理。(5)设立和管理龙窑维修基金。(6)配合政府文化部门做好龙窑的保护规划,确立好文物保护的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7)组织一个龙窑方面的专家队伍,对龙窑的使用、维修、科研等工作提供协助。(8)负责龙窑维修的申请和组织工作。(9)对龙窑不同状态进行跟踪拍摄,采集详尽的资料,建立完善的档案系统。(10)与院校合作,设置有关石湾陶艺和龙窑方面的专业课,积极培养接班人。

        五、结语

    文化遗址是时代信息的载体,是一定时期城市文化的积淀,一个标志性的文化遗址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特有的风貌。现存的南风古灶等三座龙窑,它们的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它们的实用价值,它们像许多文物一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遗产,充分发挥好它们的文化功能,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广亿.石湾窑的起源及其发展[M]//石湾艺术陶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13.

    [2] 邹华.石湾古灶之旅[J].炎黄之光,2002(10):22.

    [3] 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佛山市陶瓷工业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75.

    [4] 梁沛星.自然美的创造者)))同庆灶[J].炎黄之光,2002(10):38.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0025081]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