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秦俑一号坑新出土兵马俑的保护修复——以T23:G9:9号高级军吏俑为例》
  • 作者:保管部 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13-11-3  已被阅读:11505次
  •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3年11月1日7版) 作者:兰德省

        2009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俑一号兵马俑坑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位于一号坑第二十三探方(T23),面积200平方米。自2010年5月17日开始提取T23:G9:3号、5号铠甲武士俑起,一号坑新出土陶质彩绘文物的修复工作全面启动。这是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推广实施后,由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制定并首次实施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病害认知
        T23:G9:9号高级军吏俑(又称“将军俑”)出土时仰面朝上,被其他兵马俑覆压。清理时从将军俑下半身泥土附着物边缘残留彩绘情况分析推断,在背部泥土附着物下面可能存在大面积彩绘。残留彩绘主要有三层:底层漆皮、中层颜料层、上层土层残留颜料层及部分漆皮。由于彩绘本身老化严重,而且出土后将军俑需要经历一个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背部泥土附着物逐渐干燥、收缩,彩绘也出现了局部脱落和完全脱落,此外在提取、运输、包装过程中对会彩绘层造成物理性损害,加上兵马俑被大火焚毁过,俑坑塌陷,颜料及黏合剂会发生变化或者分解,这些原因造成了彩绘病害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这件将军俑残留彩绘面积较大、保存现状较差,在考古现场修复存在以下风险:
        ◎泥土附着物过厚(10厘米~15厘米)、面积过大(约0.6平方米),大面积泥土附着物下彩绘情况不明。
        ◎从边缘残留彩绘情况可知彩绘层老化严重,且大部分彩绘完全与俑体脱落并附着于土块上。
        ◎附着在泥土上的彩绘层与俑体完全脱落,整体移位严重,最大达到1厘米。
        ◎泥土附着物面积大,采用联合保护处理法可操作性差。
        综合以上几点和一号坑现场修复的实际,决定在现场加固处理后通过移动保护实验室提取到彩绘修复实验室进一步保护修复。
        保护修复
        1.现场拼对与提取
        文物出土后,先记录文物的信息,再进行拼对与提取工作。拼对时,依据陶俑的部位编号,按人体结构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拼对,采取“取大优先”原则。对有缺失的部位,先记录,再到出土地点或在相邻陶俑的残片里根据其部位和形状大小寻找。彩绘残片在现场先预加固处理,再进入移动保护实验室进行保护。
        提取时,需对秦俑彩绘先行加固,并用保鲜薄膜在秦俑彩绘处缠绕3~5层,用无酸纸或化纤纸将陶俑分段包裹,再用白色医用软绷带将其绑好,避免有色布料污染俑体颜料。头部和残破小件用同样的方法包裹,之后放在平台上,用平板车拉回修复室。
        对残存彩绘土块进行提取时,大的彩绘土块目前采用石膏整体提取法,小的彩绘土块用保鲜膜包裹法。由于彩绘土块容易破裂,且彩绘层易酥粉和漆层起翘,提取前需在清理区域周围的土块上喷洒一些去离子水,之后用低浓度的加固剂加固彩绘层,再用保鲜膜包裹,注意不要使已经松散的彩绘土块产生分裂。清理时,尽可能沿着土块边沿,使用手铲、小刀等工具清理土层。
        对已产生裂隙但并未完全分离的土块尤其要细心,多留出土层包裹彩绘土块。因为底部土层比较厚,且无彩绘颜料及生漆层,可用手铲等慢慢地清理。提取前在整个彩绘土块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薄膜,防止在注入石膏时液体滴在彩绘土块表面,同时在地表面平铺少许松散土及一层塑料薄膜作隔离。然后将调好的石膏按照彩绘土块大致形状缓缓倒入清理好的土层边沿,用三合板将土块四周包围并用绳子固定好,使石膏顺着土块由四周灌入。待石膏凝固后,取出三合板,将四周用紧固带捆绑好,轻轻提起石膏模块底部,待其与地面整体分离时,用钢板(大小与彩绘土块吻合)缓缓推进石膏模块底部,使之完全置于钢板之上,后用无酸纸及棉垫包装好彩绘土块,平放到平板台架上,运回修复室。
        2.清理(清洗)
        清理前必须先做清理试验块。此次在将军俑的局部(前胸甲下旅和后背甲下旅)分别做了两个试验块,以物理方法为主,兼顾化学方法清理。
        对一般泥土附着物,用去离子水湿润后使用竹签清理。对厚层泥土可先用乙醇将泥土湿润松软后,再用竹签或手术刀进行仔细清理,或将泥土扎至松散后再用棉签蘸去离子水清理。清理残留在彩绘上的泥土时,若彩绘与泥土的黏结力大于与陶胎黏结力时,应先回贴加固彩绘,再进行清理。
        下摆和腿部硬结物一般是钙、钡、镁等盐类沉积物,可采用六偏磷酸钠水溶液进行浸敷,使硬结物软化后,再使用手术刀或小钢钎进行清理,也可用牙科钻进行清理。
        3.彩绘回贴加固
        彩绘回贴一般采用加固彩绘表层与生漆层→回软彩绘层→回贴彩绘层的方法,主要针对彩绘脱落面积较小的情形。由于这件将军俑彩绘残存面积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先使用PEG200+MC76联合保护剂对附着于泥块上的彩绘与俑体残存彩绘进行加固,最大程度恢复彩绘层自身结构强度和漆底层延展性。
        选取不同浓度的B-72溶液,以小面积回贴法为基础进行模拟实验。发现最好用PEG200+MC76联合保护剂对彩绘进行保护处理后,再用浓度为20﹪的B-72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回贴保护。
        步骤为:对彩绘层及相对应的陶俑本体部位均匀涂刷20﹪B-72乙酸乙酯溶液。待干后,用小喷壶喷涂20﹪B-72乙酸乙酯溶液到彩绘层及相对应的陶俑本体部位上,并迅速回贴土块。轻轻按压至溶液完全固化,恢复彩绘层与俑体之间的附着力(回贴顺序以袍角、衣服褶皱为坐标,以彩绘土块茬口为基准)。 
        操作时要注意B-72乙酸乙酯溶液浓度及其用量,浓度以不完全渗透为准,用量以在彩绘层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为准。浓度过低会导致B-72乙酸乙酯溶液透过彩绘层渗透到泥土层上,造成回贴后清理泥土附着物的不便,重则影响回贴清理后的彩绘表面效果。过多的B-72乙酸乙酯溶液会造成彩绘表面不平整,局部与俑体不能完全接触,出现空鼓现象。
        4.黏结
        根据秦代陶质彩绘文物个体大的特点和陶胎的理化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多年来秦俑修复黏结剂对比实验,采用改性环氧树脂(6101)和聚酰胺树脂(650)联合黏结剂对将军俑进行黏结。黏结的顺序为足踏板→双腿→底袍→上身→双臂→壅颈→头部。
        涂抹胶黏剂应适量,防止黏结挤压时胶黏剂溢出污染陶体及彩绘表面。一般将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茬口内三分之二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如果涂抹不均,会产生气泡,使强度下降。黏结过程中应整体考虑,先黏结小块陶片,等待24小时完全凝固后再黏结上层的陶片。有时可根据陶俑的完残程度选择是整体一次黏结还是分层黏结。这都需要在试拼时全面考虑,以防止陶俑黏结时错位。
        5.补全
        对于兵马俑残缺的部位不主张补全。但是该俑为了迎接文化遗产日举办的“考古工作者手札:2009-2012秦始皇帝陵考古纪实”展览,更好地体现秦俑的价值,预防偶然断裂的风险,使将军俑外观形象更加具有观赏性而实施了补全。补全时严格遵守保护修复原则,对所选用的材料经过了反复试验对比后,在将军俑足踝处用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陶粉进行补全,达到“远看一致、近观有别”的效果。
        保护修复完成后,为了长久地保存、防止外界污染物再次侵蚀,在将军俑彩绘表面涂一层防护层,使彩绘陶俑更加坚固,同时亦能隔绝空气、水分、光线、可溶盐等有害物质的接触,从而起到保护彩绘陶俑的作用。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551422]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