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馆内资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回顾:昆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纪实录
作者:保管与科技保护部 发布时间:2022-6-14 已被阅读:19664次
市博·文保纪实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昆明市博物馆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围绕“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文物)这一主题,昆明市博物馆梳理了近年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以期再接再厉,让人民共享更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成果。
力争专项资金修复500多件青铜文物

传承 弘扬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提高青铜文物修复和保护能力,昆明市博物馆认真编制《昆明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016年,该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昆明市博物馆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于同年完成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书编写,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终于,该方案获得财政部2017年第三批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此次所获项目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昆明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经过近3年的努力,于2019年3月12日,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了500余件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并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自此,昆明市博物馆得以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文物,如今大家到昆明市博物馆“古滇探幽——滇国 滇人 滇文化”青铜精品展厅能看到的大部分文物,基本都得益于这个项目。
为馆藏文物戴上“金钟罩”
无酸纸囊匣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昆明市博物馆一直强调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
2019年起,昆明市博物馆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如同为可移动文物构建了一张严密且坚固的“金钟罩”,大幅提升了昆明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平台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昆明市博物馆所采用的预防性保护四步工作法,是该馆实现“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关键经验。四步工作法的亮点在于第四步,该项目针对试点文物库房开发的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可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的“三控”(实时监控、远程监控和及时调控)。也就是说,项目开发的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将物联网技术与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相结合,监测的指标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机挥发物(VOC)浓度、光照度和紫外线辐照强度等,而且基于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与分析,可实现对试点文物库房文物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控、远程监控和及时调控。
实时环境监测
如今,昆明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二期)项目已经启动实施,预计在2022年10月完成,完成后,昆明市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微环境和展陈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文物藏品的安全和健康能得到较大的促进,文物和信息资源能实现科学管理与充分的传播、利用。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2020年9月,昆明市博物馆开始启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项目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高保真三维建模、VR、全景等数字技术,完成了290件高精度文物三维建模、60幅文物数字拓片等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建设、室内P1.8LED小间距显示系统、文物虚拟数字展览平台、文物数字拓印体验系统、文物数字交互展示系统和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与分析系统等项目相关实施内容。
昆明市博物馆三维文物数字展
不仅如此,该项目在文物本体价值信息采集和保存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文物价值和知识内容挖掘,制作《昆宝世界》创意动画、VR、AR等体验内容,并结合数字体验终端,探索和拓展多样化的文物数字化活化利用模式。
2021年9月,该项目顺利验收。基于这次数字化成果,昆明市博物馆于本月初开启了线上数字展览,受到了多家媒体以及观众的关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昆明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是深入探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有益尝试,初步构建了昆明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模式体系与实施规范,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文〔2018〕178号)、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的意见(财教文〔2020〕244号)、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办博函〔2018〕348号)、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文物博发〔2014〕25号)及国家文物局文物政发〔2020〕6号关于修改《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等五部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要求,继续推进好陶瓷文物、护国门门头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文物保护相关项目申报等工作,为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关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