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转《旧馆改造:留下城市的美丽印记》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2-5-4  已被阅读:8381次
  •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2-02-15作者:杨冬梅

    博物馆不像租用写字楼的公司,地址可以换来换去,每个博物馆都会有一座专为它修建的建筑,人们接受某博物馆这个概念时,它的外部建筑是最先被感知到的。当人们已慢慢熟悉了某建筑是某某博物馆时,它却搬到了另外一个新的人们陌生的建筑;当人们再一次慢慢熟悉它时,它又搬走了。虽然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但是,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有时感觉它的不断搬迁就像在城市中划来划去的一道伤痕。

       一座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华丽的外表、跟风而建的一座座钢筋水泥建筑,而在于它文化的内涵,和与其文化内涵相适应的建筑和规划。这才是一个美丽而有特色的城市。城市博物馆,收藏并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人们了解这个城市的一个窗口,因此,一个城市博物馆先不说藏品和陈列,其外在整体形象也就是其建筑,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博物馆人都不可否认,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全国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博物馆在城市发展、精神文化建设、和对各阶层大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重视。各地出现了弃旧馆大建新馆之风,就连一些不太旧的、才建了十几年的博物馆也在弃旧建新。先不说花费巨资重建新馆有没有必要,这首先说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对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但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的重视和资金的倾斜呢?

       举两个例子:其一,笔者最有感触的是曾经参观的一个市级(原来是县)博物馆,这个地区很富裕,原馆在市中心,是一处传统特色的老建筑。在市郊又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新博物馆,比原馆大了很多。这个馆的馆藏并不丰富,平时参观的人很少,而在郊区建造的这个宏大的(与当地其他建筑相比而言)、新的博物馆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冷清,其馆藏根本撑不起偌大的展厅,在空旷的展厅内几乎没有一个观众,令人心中产生疑问:花那么多的钱有必要吗?

       其二,我所在的省会城市,省博物馆原来在市区一高高的灰墙绿瓦环绕着的古建筑群内。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这一大片与众不同的建筑是博物馆,至今四十多年了,博物馆也早已搬走,可是每当走到这里,还是会想到小时候的博物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区内的一个著名景区,依山而建了新的更加宏大的省博物馆。本世纪初,也就是该馆舍只使用了十几年后,又在郊区重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新馆。超高、超大的大厅,地面、墙壁、顶部装饰很是豪华。大厅不能用于文物的陈列,是不是浪费多过它的益处呢?

       博物馆不像租用写字楼的公司,地址可以换来换去,每个博物馆都会有一座专为它修建的建筑,人们接受某博物馆这个概念时,它的外部建筑是最先被感知到的。当人们已慢慢熟悉了某建筑是某某博物馆时,它却搬到了另外一个新的人们陌生的建筑;当人们再一次慢慢熟悉它时,它又搬走了。虽然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但是,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有时感觉它的不断搬迁就像在城市中划来划去的一道伤痕。

       我们市博物馆和显赫的省博物馆同处一个城市(省会城市),当地领导认为,在一个城市有一个大规模的博物馆(省博物馆)足矣,而我们馆从规模、面积到新旧程度等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如省内其他城市的博物馆,甚至还不如一些县级博物馆。既然没有建新馆的可能,我们就走了另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即改造破旧的馆舍。因为经费有限,就一年一步慢慢来,从彻底治理屋顶漏雨到改造和重新装修灰暗破旧、陈设落后的展厅(共八个展厅每年只能修缮两个),墙皮斑驳(因常年漏雨)、光线不足的办公区,到处是补丁有碍观瞻的院内地面,陈旧落后的设施和用具等。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馆舍已是窗明几净,光线充足,桌椅整齐,机房、监控等设施全部更新,地面整洁,绿化规范。展厅和办公区域、院里院外全部焕然一新,职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尤其是和过去相比,仿佛焕发了第二青春,心情也比过去舒畅了,工作的热情也高涨了。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很多地方的博物馆,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人们已经熟知的老地方,只是对其内部进行更新和改造,花钱少,办好事,更环保低碳。

       现在市区内寸土寸金,拆迁困难。多数新建博物馆选址在郊区,也有在美丽的景区,例如我省刚刚弃用的依山而建的省博物馆。其占用了大片的土地,松软绿色的土地和植被繁茂的青山,变成了灰色坚硬的钢筋水泥。那曾经绿色的田野和枝繁叶茂的林木,只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城市的变化快得令人猝不及防。我曾指着一片宿舍楼给孩子讲,这里曾经是一大片桃园,每年的三四月份,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香甜的桃花香沐浴着过往的人们,因为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看着满眼的鲜花,闻着醉人的花香,那种惬意的感觉令人终生难忘,也为我们城市中能有这样一大片果园感到骄傲。可惜,仿佛一夜之间,那充满勃勃生机的桃树全部被铲除,不久就出现了几座火柴盒般灰不溜丢的宿舍楼。至今讲起,心中还是隐隐作痛。这是城市建设的败笔和悲剧,是缺乏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不顾民意的官僚之举。现在,又开始意识到绿化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城市美化的重要作用,但是那些已失去的曾经的美好永远也回不来了。

       所以说,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建新馆,不如花更少的钱改造更新现有馆舍。其实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根本就不适合建在郊区(遗址博物馆除外),而适合在人群密集的市区,需要暖暖的人气,才能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利于博物馆的长久生存。馆舍并不是越大越好,要实用和耐用。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城市中的一件展品。我们说一个博物馆有多少多少年的历史,不仅仅是指它存在的历史,还应该包括它建筑的历史,比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建于1880年,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建于1869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建于1938年等。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俨然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和人们心目中的标志建筑物,作为标志物,它首先要建筑独特还要有历史,一个变来变去的博物馆,绝不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物。博物馆外在的建筑和内部所容纳的一切,应该融合成一个整体——每当人们看到这座建筑马上就想到是某某博物馆,这应该是正常合理的,更是值得人们骄傲的事情,也是对这个建筑设计的肯定,对最初决策的肯定。反之,频繁更换馆址、馆舍,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是对之前建筑的否定呢?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浪费。
       在一窝蜂大建新馆的同时,不可好大喜功,应该冷静、理智和慎重,其建筑和内在,是否能经得住百年的考验,使我们国家也多产生几个真正的“百年博物馆”,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烙印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杨冬梅)(
    2012年2月15日4版)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51256748]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